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大写“精英”人生

——软件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印象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8日 作者:一苇

十月,一个果实挂满枝头迎接收获的金秋时节。软件学院的老师们也满怀欣喜地收获了他们的又一个果实——“面向精英型软件人才培养的CDIO能力评估及改进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高票通过评审,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个成果他们很珍爱。因为在他们看来,作为教师,出教学成果应该是一种追求,获教学成果奖是一种荣誉,而最重要的是,这是对他们往日付出的肯定。

八年求索,从“试办”到“示范”

软件学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八年前应运而生时,大概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它今天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2001年底,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选定35所高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应该说,国家对软件学院的成立是非常重视的,给政策,也出台了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对具体怎么办这个学院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和方法。怎么发展软件学院,各个学校只能自己摸索,中南大学也是如此。

2002年11月,中南大学软件学院成立。说是成立了,其实只是设立了机构而已,且牢牢地依靠在“娘家”——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没枪没马没地盘”。不过,学院既然成立了,其架构、设置等等一件一件还是摆上了日程。2003年9月,在全校2002级本科生中选拔招收了第一届30名优秀学生。

2004年1月,软件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试办)。2007年4月,已连续三年试办的软件学院开始独立运作,并于同年11月一次性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软件学院开始大展身手,按照教育部的办学方针,深入开展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2007年起,学院连续三年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获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学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软件人才CDIO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编译原理》获批国家精品课程、获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一项、软件工程专业获批湖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获批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一项;2010年,《操作系统原理》获批国家精品课程、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首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中取得一等奖;近两年在CSSCI源刊《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5篇,在《计算机教育》等刊物、国际会议发表教改论文10多篇。

2009年5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教学工作会议上,学院副院长胡志刚教授在会上以“基于CDIO能力评估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为题作经验交流主题报告,引发极大反响,被同行称为树立了“示范性”经验。之后,学院又连续在第二届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9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2009全国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等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广受好评。

八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试办”到“示范”,软件学院一路求索,不曾停歇。

三年“稳打”,创特色造“品牌”

软件学院很特别,不仅是因为它是学校的“特区”,享有特殊的政策、特殊的运行机制,还因为它是真正让教学享有核心地位的学院,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在当前的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批评不绝于耳,但是在软件学院,教学的中心地位是从一开始就牢固树立的。他们觉得,国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探索一条精英型人才的培养之路。既然是育人,教学当然就是重中之重。对于这一点,院领导班子形成了高度共识。作为一院之长的陈志刚教授不仅在言论上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予以充分倡导和支持,并施之于行。学院独立之初,院务会便讨论制定了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与奖励方法,出台《本科教学工作流程》、《教学岗位工作职责》等一系列文件,规范教学过程、明确教学职责、加强教学管理。而为了在形式上强化老师们“教学为重”的意识,他们大胆改革年终考核标准——将教学工作的量与质作为主要考核标准。

教学工作是常规工作,为了使其不流于形式、停步不前,学院每年都制定明确的教学工作目标,并将政策性收入全部用于保障教学设施及条件改善和建设。2008年,他们称为“质量年”——重点放在构建规范、落实措施、提高质量、夯实基础。在抓好质量、打稳基础后,他们将2009年定为“发展年”——争创品牌、构建特色、扩大影响。2010年,他们期望这一年是“求精年”——挖掘潜力、精益求精、拓展空间。三年,三个台阶。软件学院稳扎稳打,步步留痕,刻下成长的足迹。

在抓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软件学院老师们还在不停思索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精英型软件人才?依据软件产业的需求和区域特点,学院借鉴世界先进的CDIO(Conceive-Design- 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建立了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模型,按“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置系列化”的原则,构建了多层次的“设计-实施”环节,形成了以CDIO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系列,并基于学生能力评估构建培养方案体系框架,建立了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精英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建立在学生能力评估基础上的“做中学”培养模式。学院根据课程计划和进度配以同步实训,实施了从一年级开始、四年不断线的实训与实习,构建了基于CDIO能力评估的多反馈流水线方式实践培养体系。学院让学生及早参与项目,在项目中将所学知识融化,锻炼创新思维、动手、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激发学习潜能。

事实证明,软件学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卓有成效,历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为100%,且就业质量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毕业生都已成长为行业的精英。

一支团队,育“精英”写人生

说起这些学院精心培育的学生时,胡志刚教授总是难以掩饰赞赏与得意之情,但是这些孩子也有让他“头疼”的事:毕业时,明明有单位签约,却偏偏不签,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他在希望同学们不要期望值太高的同时,也明白:经过了四年学习的孩子们,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期望值,是因为他们超强的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缘于对学院培养的信赖,这种信赖则是因为教师们辛苦的付出。

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胡志刚对学院的这支教学团队——这些和自己一起为软件学院的教学工作奋战的同事们充满了感激。

软件学院特殊的运转模式,也决定了它特殊的人员构成: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教师各占三分之一。事实上,12名专职教师和7名管理人员是学院运转的主要力量。

这支队伍是学院2007年接受教育部评估前后发展起来的,一起经历了草创期的艰苦洗礼,一起撑起了软件学院前进的转轮。当软件学院的老师并不轻松,不仅有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而且学院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监督。新教师都必须经过培训、到企业接受了实践学习才能上岗。而学院大力推行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大家必须重新学习和实践的。在与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同台“比武”的同时,专职教师们还承担着对兼职教师跟踪听课和交流反馈的任务。任务重,压力大,这是不言而喻的。老师们也抱怨过,也打过退堂鼓,却没有一个人真的退出。在培育精英的同时,他们也磨练成为软件学院的精英。

学院教务办的老师在说到老师们时,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里人人都是“官”,也个个都是“兵”,因为人少,所以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外都管着一摊子事。

陈志刚院长与胡志刚副院长身先示范,全身投入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并双双获得学校教学名师与国家精品课程;学院教学科研中心主任任胜兵在学院初创面临评估与发展阶段,一心扑在学院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构建中,在CSSCI源刊《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发表3篇高水平教改论文,2岁的孩子生病住院也无暇顾及;实验中心主任刘莉平在实验室仅有2名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从无到有建立了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嵌入式三个实验室,并实现了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办公室江林老师身兼教务办主任与行政办公室副主任两职,主动加班加点对她来说是经常的事。还有,踏实肯干的院长助理赵明、细致干练的学工办主任师雷宏、勤勤恳恳的办公室主任王新辉、默默奉献的教学科研中心副主任费洪晓、任劳任怨的工会 “主席” 谭长庚……团队的忘我奉献、不懈进取是学院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

8年,学院规模变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从最初的每年1个班,发展到目前的每年8个班;研究生从20多人到目前在校400多人;学院变强了,要承接的任务更多了,老师们更累了。但是对于教学,他们谁也没有懈怠过。不只是因为学院严格的规章制度,还有那心灵深处的敲打:如果我的孩子在软件学院读书,我是否尽到了责任?“责任于心,勤勉于行”是他们共同的座右铭。对于学院,他们有了更多的情感关注,不只是因为这里是曾经艰苦奋战、现在依然坚守的地方,还因为他们看到了付出后的回报——学院正朝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希望的方向前进。

共同的事业——发展软件学院、培育精英人才,将老师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而生日时,收到学院送来的鲜花,闲暇时一起到有风景的地方乐呵乐呵,让这个大集体充满了家的温馨。

苦过,累过,一路走过,自然笑得灿烂。风景背后自有风景,可以用一辈子来培育“精英”的人生亦会格外绚丽。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