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2+3”培养模式 已成为我校新进教师的主渠道
来源:人事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1日 作者:周元敏 许毅
今年是我国设立博士后制度25周年,我校是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之一。自1985年我校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我校博士后工作得到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按照国家有关博士后管理的方针、政策,校人事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博士后制度在我校的开展,成效斐然,得到了国家和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和全国博管办的充分肯定。
在博士后工作中,学校针对博士后群体流动性大、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了“优选、优育、优待”的“三优”策略,在优选中,严把“三关”,即严把进站博士后的思想品德关、学术水平关、实践能力关。在优育中,坚持“三个创新”,即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培养方法。在创新培养方法中,做到以名师为指导、以项目为平台、以企业为基地、以实践为课堂、以团队为“航母”。此外,强化“三个优化”,优化博士后生活环境、科研环境、政策环节。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建立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137个二级学科及专业。累计招收博士后750人,出站450人。出站的博士后大都成为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有的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我校有5站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位博士后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称号,2人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2次被湖南省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湖南省省人事厅联合授予“省优秀博士后管理单位”。据近5年数据统计,我校博士后在站期间主持或参与“973”、“863”、国防军工等重大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7亿元。在国外学术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著名检索机构检索1000篇,出版专著28部。以博士后为科研骨干的科研成果中,获得含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1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1项。25年来,我校博士后作为学校科研、学术队伍的生力军,在推动学校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加速人才梯队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创新和转化,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国家输送高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10年起,我校充分利用博士后政策,将新进青年教师选聘与博士后建设相结合,实行“2+3”人才培养模式,即新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需进站做两年博士后,经过考核合格后,再进入三年人事代理聘用阶段,我校博士后培养已成为师资队伍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