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医院在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又获重大突破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又一个致病基因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1日 作者:谢明霞 伍西明

我校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唐北沙教授领衔研究团队在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获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TGM6基因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一个新致病基因。他们通过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深入研究发现:在人的小脑神经组织中高表达的转谷氨酰胺酶6型(TGM6)基因突变后,可导致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发生。

该研究成果已于2010年12月份发表在在神经病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Brain》上发表(2010年133卷第12期,第3501—3508)(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王俊岭博士),并在12月3日召开的第九届“亚太人类遗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神经系统遗传病,患病率约为5~7/10万,约占神经系统遗传病的10~15%。患者的小脑、脑干和脊髓由于病变而产生退行性变性萎缩,多在青少年期、成年期发病,病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步态和姿势的平衡障碍,如行走、站立不稳,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和言语不清、饮水呛咳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多在起病10-20年便完全丧失了行走能力。

该研究团队与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首先应用HumanLinkage-12 Panels 芯片对一个呈四代遗传的SCA大家系进行了连锁定位分析,将其定位在20p13–12.2,一个大小约18.45cM (8.4Mb)的区域,然后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捕获重测序技术对家系内四位患者进行测序分析,最终成功克隆了一个新型SCA致病基因(TGM6基因)。

转谷氨酰胺酶6型属于转谷氨酰胺酶家族,该家族蛋白在人体内广泛表达,主要参与了催化酰基转移反应、蛋白质转录后修饰、GTP水解、干预信息转导、促进细胞凋亡、调节转录等多种生理过程,转谷氨酰胺酶的代谢紊乱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亨廷顿氏病(HD)、阿尔兹海默病(AD)及帕金森病(PD)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相关,同时转谷氨酰胺酶在AD、HD、PD等疾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应用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不懈努力取得的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最新成果。TGM6致病基因的发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如SCA、AD、HD、PD等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因靶点。

我校湘雅医院唐北沙教授从事神经病学和医学遗传学临床、基础研究近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始,为开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遗传病的分子分型和分子诊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收集并建立了临床病例资料库和DNA样本库,在国内率先做出并建立了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腓骨肌萎缩症等30余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遗传病的分子分型和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先后完成了2000多例神经系统遗传病家系的基因诊断,发现了60余种世界首报、新的致病突变,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