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做客我校中南讲堂
来源:文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1日 作者:范警元
2月28日晚,被喻为“中国研究康德第一人”的武汉大学哲学系邓晓芒教授做客我校“中南讲堂”,在南校区文法楼222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学的思想性》的讲座,从中西文学传统的比较入手,简要地梳理了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指出中国文学的病根在于缺乏思想性,号召当代大学生突破“普遍平庸”,致力于思想探索。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主持讲座,文学院以及兄弟院系的300余师生到场聆听。
谈历史:超越世俗之上的反思,是文学再次繁荣的机会
邓晓芒教授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否能够形成高峰,主要看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否包含矛盾冲突,并从中萌发出新的思想,形成一股时代的情感潮流。他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中世纪的信仰主义、18世纪的启蒙主义谈到二战后的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一直处于不断的矛盾冲突与新旧交替之中,从而催生了繁荣的文化;而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中则以国家意识和世俗情怀作为基本框架,缺少思想自身的矛盾。他指出:《红楼梦》的儒道(释)冲突汲尽了中国文化土壤中的营养,最后却归于道禅的虚无主义,消解了矛盾,走上了儒道互补的老路,未能产生新的思想。因此,邓教授认为“一个时代只有一种声音,是文学的悲哀”,思想的碰撞、反思,才能迎来文学的再次繁荣。
谈现实: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比任何时代都丰厚,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五四新文学和80-9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个高峰,因为有中西文化的冲突。”在邓教授看来,五四时期,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推广白话文,不仅打破了中西方译著的语言壁垒,更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化冲突,引起了中国20世纪初期的一场思想大变革,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造就了一群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影响力的学者。他认为,在中国当代社会,中西文化的冲突更为广泛和深刻,以农业社会为载体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谈出路:大学生应该突破普遍平庸,致力于思想探索
当代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消费主义盛行,文学作品却越来越大众化、平庸化,缺少了文学的思想性。怀着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想性日益缺失的隐忧,邓教授殷切期望大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并就“大学生应该如何突破平庸”提出自己的两点建议:一是要广泛阅读名著,培养中西文化视野,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积极、深入的思想探索,在两种思想的冲突中参悟新的思想。
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纷纷就文学与哲学的现状与未来等问题向邓教授提问,邓教授详细而睿智的回答博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据悉,继本场讲座后,邓晓芒教授还将于3月1日在校本部升华前楼101报告厅与大家分享《什么是哲学——与大学生讲哲学》。由我校科研部人文社科办公室主办、各相关学院承办的“中南讲堂”系列学术讲座,自开办以来,在营造学校人文氛围、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