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专家提醒预防耳聋从胎儿抓起
来源:湘雅三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作者:余希
3月3日是第十二次全国“爱耳日”。今年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为:“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笔者专访了湘雅三医院耳鼻喉科谭国林教授,就耳聋的预防和治疗进行咨询。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谭教授告诉笔者,并不是所有耳聋都是一生下来就听不到声音,很多聋病是逐渐丧失听力的。因此,如果能及早发现和干预,争取在语言中枢发育最关键的1—3岁装上人工耳蜗,就能让这些孩子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做好听力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及时发现、诊断听障儿童,对于开展早期干预、提高康复效果至关重要。湘雅三医院产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中心都开展新生儿新生儿听力筛查。家长需要提高重视筛查、接受筛查、配合筛查的意识。
谭教授说,耳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等,不同程度的耳聋其治疗方法和效果不一样。有的传导性耳聋,病因可能是外伤、感染(如中耳炎)等,通过手术或佩戴助听器多能较好地解决。
有的先天性获得性耳聋,是因为孕期感染病毒或服用了耳毒性药物,还有具有遗传背景的神经性耳聋。中国人耳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约占60%。为此,筛查基因能从源头上阻断大部分耳聋的发生。
孕早期,哪些人应查耳聋基因
哪些家庭必须筛查耳聋基因呢?如果孕妇和准爸爸中有耳聋家族史,如亲属中有耳聋患者,或者已经生育过聋儿的,就是耳聋高风险家庭,孕期用过耳毒性药物的,最好在孕10周,抽取少量羊水,对胎儿进行基因筛查。
耳毒性药物包括一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利尿剂、化疗药物等,还有长期处于电脑、电视、手机等辐射环境中也可能对新生儿听力产生影响。
有的人会问,为何有人打好多针才影响听力,而有的人打一针就会聋呢?研究发现,那些打一针就聋的人都带有一种特别的基因,它使耳神经对这类药物特别敏感。
导致药物性耳聋的基因是我国最常见的3个耳聋基因中的一个,另外两个分别是GJB2基因和导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PDS基因。目前开发的耳聋筛查基因芯片能查出32个聋病基因,其检测效率和命中率非常高,能检出98%的GJB2耳聋患者、85%的PDS基因。
另据了解,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至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听力语言康复事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制订实施《听力语言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为近10万名听障儿童提供了康复服务。“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帮助更多听障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听障儿童实现康复。自2000年由民政部、卫生部、教育部、中国残联等10个部门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以来,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旨在普及公众爱耳护耳科学知识,避免和减少耳聋发生,提高听障人群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