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论坛】黄伯云校长:构建精英教育体系 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8日 作者:理因
4月16日,黄伯云校长登上岳麓教育论坛,即兴阐述了中国教育整体成就和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
中国的教育受到国外高度重视
2005年8月13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时说道,“我希望我们这所著名大学,能培养出大批杰出的人才”。我想温总理的讲话可以代表国家和国务院对当今大学的希望。
刚刚在会议中间,包括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各媒体的记者对我进行了采访。湖南电视台的记者问及我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教育生病了”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得病。事实上,我们整个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就像人一样,一个人如果一点病也没有,那不可能。如果一点病也没有,那人肯定死得很快。所以有点病也好,况且这个病也不是大病,无非是点感冒之类的。总的来说,中国教育应该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2006年年初,温家宝总理要征求大家对教育部报告的意见,我作为高等教育代表去中南海汇报,汇报时我讲到一个事情:中国的教育受到了国外的高度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研究了中国很多跑在美国前头的技术,比如中国的高铁、计算机、太阳能等。奥巴马还说:中国的教育也跑在了美国前面。国外一些专家对中国“科教兴国”的提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橡树岭实验室是全球有名的实验室,其实验室主任Jeffrey Wadsworth(杰夫里.沃兹沃思)来我校作学术报告时,赞扬中国“科教兴国”的提法非常好。我在提及此事时,温家宝总理很关注,要我说得详细点。
近些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实现了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向现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化,这个成就是伟大的。要是没有教育的发展,中国不可能有今天;不是我们培养大批适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杰出人才,中国也不会有今天。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大学培养出的大批杰出人才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的教育即使出现了问题也不是大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能高度重视,那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从杰出校友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多途径、多层面地培养人才。和前面各个高校一样,我校通过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计划,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也通过对学生在学校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我校校友梁稳根,他现在是三一集团的董事长。他在学校读书时,曾多次参加学校的科研活动,如做电焊条等实践活动,这使他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基础。2000年,他以做电焊条为事业的起点,那时的三一重工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企业。因为缺乏创业资金,他当时买了一些旧的设备,又回到学校寻求老师的帮助,开始了他的创业活动,也成功挖掘到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经过不到十年的实践,现在他的企业已经不仅在中国发展,而且遍布美国、德国、南非等全球各地。2011年,GDP产值将达到一千个亿。从做电焊条时只有几十万的产值,到2011年的一千个亿,这个速度是难以想象的。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去美国亚特兰大,当时是由三一重工的负责人接待的。在那里我看到这位学生创造出的奇迹:即使在金融危机时的美国,三一重工也能在那里买下一大片土地,兴建厂房,工地上,到处都是铲土机在工作,尘土飞扬,五星红旗就在他们的办公楼前飘扬,气势非常雄伟。1980年,我曾在美国学习,当时听到的都是日本人创造奇迹的故事,现在我们中国的企业也能在美国这样发展,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人才的作用。我们的高校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一批批杰出人才,创造这样的奇迹。
在高校,我们既要培养有创业精神的人,也要培养一批能坚守自己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献身于科学的人。解放前,毛主席曾带着杨开慧到湘雅看病,找到当时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的颜福庆,对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解放后,毛主席给予了颜福庆很高规格的待遇。在新中国发行了四枚科学家邮票,关于医学的两枚邮票中,全是我们湘雅培养的人才张孝骞和汤飞凡。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献身,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的人。
我校校友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也是我校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比尔盖茨、巴菲特来到中国,首先要见的就是王传福。比尔盖茨曾参观他在深圳、长沙的基地,股神巴菲特买下王传福的股票后使他的股票在全球飙升。这些杰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培养拔尖的杰出人才。我校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践行“五个强化”,即强化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个性化培养、强化拔尖领军素质、强化国际竞争力;在注重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突出行业和地域特色,践行“五个结合”,即卓越意识与一流平台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专兼师资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优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具体做法有:一、实施“本科生创新教育行动计划”。以优质生源工程、因材施教工程、课堂优质工程、科研实践工程、名师名课工程、人才培养氛围工程等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主动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三、构建创新训练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四、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五、营造创新竞赛氛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近三年,我校有近3万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培训,有84人获国际奖,1034人次获国家级奖、2074人次获省部级奖。六、学科强强联合,加强国内外交流。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实施物理升华班\化学升华班、生命科学与技术教改试验班、辅修专业与双学位、特长生培养等特色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途径主要有二:一、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录取优秀学生。我校率先进行高考后综合评价录取的探索。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依法自主招生,不断完善综合评价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形成了高校自主、不唯高考、重视素质能力的选才理念;实施德才兼备、突出素质、强调能力、注重创新的评价原则;确定了以公民素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人际交往、创新想象、个性特长为考核内容。 二、建设优质生源基地。近三年来,学校积极与中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全国重点中学中建立了200余个优秀生源基地。优秀生源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无缝对接,为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前移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所大学,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按照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培养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极强的处事能力,能拼搏,能竞争,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出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最大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