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援津医疗队成功抑制驻津大使馆传染病爆发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1日 作者:伍西明
据我校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肖湘成、汪金荣传来消息,近期,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发生了小规模的传染病,我校援津医疗队凭着高超医术和随机应变能力,成功抑制了传染病的蔓延和爆发,使大使馆感染的6名工作人员脱离了危险,为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访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馆突发传染疾病 疑似蚊虫叮咬所致
3月18日晚,我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的两位工作人员向援津医疗队反映,该使馆自4天前开始陆续有工作人员小腿长出皮疹,并且周围皮肤红肿,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且伴有低热、头痛等症状。闻讯后,我校援津医疗队队员迅速赶赴现场,并详细询问了两名患者的病情。
鉴于津巴布韦当地蚊虫泛滥,医疗队队长肖湘成初步判断系昆虫叮咬导致的感染性疾病。但是患者还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这引起了医疗队的高度重视。由于在非洲大陆常见的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疾病均异常凶险,且死亡率极高,因而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医疗队随即为两名患者实施抗感染、抗过敏及外用药物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采集皮疹图像发回国内,请国内的皮肤科专家协助诊治。
副总理来访责重如山 紧急求援远程会诊
3月20日上午,大使馆再次传来消息称又有4名工作人员出现和前两位患者类似的病情。待医疗队赶到现场后,发现这4名新发患者的皮肤病变都在下肢,多位于踝关节和腘窝处,有1-2个红色丘疹。开始时为水泡,有少许脓液,后变成黑色结痂。而其他共同症状则是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下午至夜间有低度至中度发热,头痛明显,难以入睡。
在追问了患者的近期出行情况后,队员们掌握到一条重要信息:前不久,所有患者都曾赴野外参加了考察行动。因此,这很可能是一起由虫媒传播的群发性感染疾病。5天之内先后有6名患者患病,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扩散,后果将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使馆此时得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即将率团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因此大使馆的全体工作人员正紧张投入迎接王岐山副总理的筹备工作中。如若这起传染病事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到王岐山副总理访津的接待工作。
根据这一情况,肖湘成队长立即向中国卫生部、湖南省卫生厅,以及津巴布韦卫生部、津巴布韦疾病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详细汇报。同时,他们与中国急救中心总部,以及湘雅医院紧急联络,要求相关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医疗队员当机立断 湘雅专家跟进指导
由于津巴布韦当地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对于传染病的诸多检验项目无法得以实施。援津医疗队的队员们只好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以及凭借几项常规检测结果来判断疾病成因。通过一番努力,队员们一致认为此病系立克次体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据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吴安华教授介绍,立克次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其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而此次6名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病状和体征均符合立克次体感染的显著特征。另外,患者皮肤上的结痂也与立克次体感染中的恙虫病非常吻合。
明确了疾病成因后,接下来该如何及时、有效地对6名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和扩散是摆在医疗队队员面前一项十分棘手的难题。危急关头,肖湘成队长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缜密的思维,果断地提出了诊断性治疗策略,那就是给予患者以多西环素(即强力霉素)抗感染治疗。此举立马收到奇效,通过两天的抗感染治疗,6名患者发热、头痛、淋巴结肿痛等症状渐渐消退。湘雅医院感染病专家吴安华教授和谭德明教授通过会诊后,对医疗队员们的临床诊断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患者们的后续治疗,以及疫情的防范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成功抑制疾病蔓延 举办讲座传播知识
通过一周的巩固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再未出现新发病例。我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忻顺康大使对援津医疗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医疗队员在此次小规模传染病事件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高超医术,为王岐山副总理一行顺利访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值得称颂。”
考虑到大使馆的很多工作人员对非洲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了解甚微,肖湘成队长和胡康新副教授还特意为我驻津大使馆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学术专题讲座,为大家讲解了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得到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