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湘雅二医院3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表彰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作者:王玉林 王建新
4月28日,卫生部在京召开2011年全国卫生人才工作会议,会上揭晓了2009-2010年度“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湘雅二医院院长周胜华教授、副院长杨连粤教授、皮肤性病学科主任陆前进教授荣获2009-2010年度“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周胜华院长作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代表参加会议并接受部领导颁奖。
会议指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为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貌。卫生部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大力宣传他们的突出业绩、先进事迹,弘扬他们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会议号召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宗旨,恪守誓言,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甘于奉献,忠诚服务。
据悉,组织开展“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旨在以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于2001年制定并颁发《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规定“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授予在卫生行业做出突出贡献和杰出成就的中青年专家;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一届当选名额不超过80名;对同一个人不重复授予;选拔对象为在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等领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被选拔人员的年龄原则上在55周岁(含55岁)以下。今年是第五次在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开展选拔工作,通过单位推荐、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选和卫生部评审等有关程序,共有80人当选,湘雅二医院是此次全国获此称号人数最多的医院。
专家简介:
周胜华
周胜华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组织开展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20余项,在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方面,在国内较早开展埋藏式心律除颤转复器、双心室同步起搏心脏起搏器、数字化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等植入工作。在射频消融技术方面,在湖南省首创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2006年引进湖南省首台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的空白,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省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冠脉介入治疗方面,在湖南省内率先开始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急性心肌梗死急症介入治疗“绿色通道”等选进治疗手段,目前已成功抢救3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经验曾被《健康报》头版报道。在先心病介入手术方面,在省内首先开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手术量居全省首位,其中冠状动脉瘘等复杂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经验被Heart认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SCI等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10余篇,获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科研资助7项,总的科研经费达340余万元,获部省科研成果奖9项,获中南大学新技术奖2项。作为主要参加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国产化”项目的研究,为上千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安装了国产化封堵器,大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成绩曾经被2001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研究成果仅仅在湖南省每年就可望为国家节约卫生资源近5000万元,使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过度依赖进口材料的局面得到根本性的扭转。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作为湖南省国家医疗队第二队队长,带领医疗队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成功抢救了大量伤员,挽救患者的生命,所带领的医疗队两次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杨连粤
杨连粤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大肝癌和巨大肝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娴熟的外科技术。特别在大肝癌、巨大肝癌的手术切除方面(包括左、右三叶切除和中肝叶切除的复杂性肝切除)有较深的造诣。手术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的概念,提出如无血管侵犯孤立性大肝癌肿瘤的大小并非是分期的决定因素,已被写入UICC(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版的肝癌分期指南,并从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完善了其理论体系并用于临床指导治疗,挽救了一大批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生命。该理论现已得到较广泛的接受。先后主持包括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近年先后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包括国际顶尖外科杂志Ann Surg论文和国际顶尖肝病学杂志Hepatology论文。先后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3项。兼任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学会门静脉高压学组副组长、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肝癌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八年制医学生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文献和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杂志等16本杂志的编委与常务编委。
陆前进
陆前进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在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建立了亚硫酸氢钠基因组测序、区域性甲基化及DNaseⅠ超敏性测定等一系列研究T细胞表观遗传学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提出了研究DNA甲基化与染色质结构在T细胞基因调控和自身免疫病中作用的全新思路和策略。首次发现了T细胞DNA甲基化敏感性基因CD40 ligand、CD11a、perforin、 CD70及IgE FcRr1等基因调控序列低甲基化在SLE发病机理中的关键作用;首次发现T细胞DNA低甲基化重新激活原已失活的X染色体是女性易患SLE的关键所在;首次提出了T细胞DNA甲基化敏感性基因调控序列的低甲基化可作为SLE的早期生物学标记和治疗目标。在Blood及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学术论文34篇,被Nature等SCI收录期刊引用500余次。作为全球有重要发现的专家被邀出席2006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ACR会议,在大会专题报道了女性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全新机制,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已成为表观遗传学与自身免疫调控这一前沿领域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