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三医院开启移植病人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

来源:湘雅三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9日 作者:余希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会日,这天,全国规模最大的移植病友联谊会在湘雅三医院举行,医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移植病友进行项目内容最全的免疫抑制剂浓度检测,首次向病友提供免费基因检测服务,在国内率先开启大规模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结合临床指标指导个体化用药和治疗的先河。

有人认为新的器官移植到人体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的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我保护功能,会将移植到体内的新器官视为异物进行排斥。因此,移植术后的病人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定期复查。如移植患者在术后初期必须每周1-2次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保证药物及时达到最佳的治疗浓度,术后1-3月一般每月查1次,如果不根据监测的药物浓度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因为浓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移植肝或肾的生理功能。

然而,有些患者移植后数年肝肾功能正常,还有的患者担心免疫抑制剂对身体的副作用,就“偷工减料”减少药量,短期间没有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就以为自己的肾功能完全好了,自行停服免疫抑制剂,最后出现排异反应导致移植失败。也有些移植患者道听途说,听到某个病友吃药很少但恢复很好,自己也跟别人学。殊不知,每个人体质、情况各有差异,不同的病情、个体、年龄、性别、体重的服药量也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据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专家叶启发介绍,挂靠该院的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长期随访发现:欲维持相同水平的血药浓度,所需的免疫抑制剂剂量在不同受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相同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其在不同受者体内所产生的药物反应也有显著的差别。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编码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序列的不同是引起同一种药物相同剂量在不同个体间产生不同反应的主要原因。尽管年龄、性别、体重、器官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疾病状况等许多非遗传因素也会造成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但是20%~95%药物反应和处置的个体差异却是遗传因素引起,而且将伴随人的一生。药物遗传基因在人群中差异性、药物代谢在人群中的差异性等因素决定了人体对药物高度敏感性、中度敏感性或不敏感,也决定了人体对药物代谢的快、中、慢,因而个体化用药是基因测序的科学依据。

不同患者间欲维持相同水平的血药浓度,所需的免疫抑制剂剂量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相同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其在不同受者体内所产生的药物反应也有显著的差别。我国目前是器官移植第二大国,年完成移植例数仅次于美国,拥有庞大的移植术后患者群。每年有相当数量的移植受者因为免疫抑制剂使用不合理,导致移植器官排斥或发生如感染等严重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相关并发症。

寻找患者免疫抑制剂代谢相关基因间的差异,在移植术前检测患者相关基因型,为患者术后制定基因导向性的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策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种类免疫抑制剂的功效,并降低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基因检测指导移植病友进行个体化用药不仅降低了移植术后维持治疗期间的医疗费用,而且将大大提高移植术后移植物及患者的存活率。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