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兆胜博士做客我校“中南讲堂”

来源:文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4日 作者:范警元 林慧

5月20日下午,文学院222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我国著名林语堂研究和散文研究专家王兆胜博士做客“中南讲堂”,为我校学子做了题为“当代中国散文创作的局限性分析”的讲座。 本次活动由科研部人文社科办主办,文学院承办。文学院党委书记胡光华、院长欧阳友权、副院长阎真及相关学科老师出席讲座,近300名学子到场聆听,欧阳友权院长主持讲座。

当代散文正走向穷途末路?

“当代散文的发展正在走向穷途末路。”讲座一开场,王兆胜博士语出惊人,指出当代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病:一是在文学西化的浪潮中,散文不断丢弃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对西方文艺的学习也只停留在皮毛阶段,境地尴尬;二是散文讲究“神的散淡,形要合理”,不能漫无边际,而当代的散文结构散漫,过于随性,以致语言和神采受损,散失了精神的气息。他认为,散文要讲究一种新的“散”,即散淡、平淡、超然以及精神、心灵的自由。

从散文智慧看余秋雨、余光中的风格

“一篇上等的散文,必定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灵性。”在王兆胜博士看来,优秀的散文往往会给予人们一种超常态的思考,具有超世俗的纯美意境;散文的创作,不能只沉浸在无谓的问题纠缠中,最重要的是体现逻辑思维和提升思想内涵。因此,他认为,当代散文往往机械地堆砌知识,而忽视了思想的表达;被视为当代散文大家的余秋雨,实质上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剖析,散文作品流于文化的表面;余光中的诗意表达也只是爱情浮躁的宣泄,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

散文之美:感动和慈悲

王兆胜博士认为,散文的美在于两点:感动和仁慈。他说,朴实、自然、真诚的散文能够让一种原始的感动直达人的内心,给人以心灵的悸动,而一位仁慈的作者,则拥有世上最柔软的一份情愫;这样的美是一种超越性的美,这样的人是一个善于从麻木世界中发掘意外的人。

“中国当代有一些散文作家丧失了文人应有的坦荡和超世俗情怀,过分重视名利,心灵腐朽不堪!”王兆胜博士高度评价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认为作品超常态地表现了一个陌生女人爱的袒露,这种内生的纯美情感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讲座结束后,文学院欧阳友权院长在总结时表示,王兆基博士对当代中国散文创作的局限性分析,偏僻入里,切中要害。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的学生,都应该尝试着写写散文,锻炼思维,并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文字灵光、结构合理、表意流畅的境界。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