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跨越发展二十年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十年发展掠影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2日 作者:伍西明 武海亮

编者按:201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心ICU)迎来了建科二十周年。20年,风风雨雨,世事沧桑,湘雅重症医学探索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在这20年间,责任、使命、创新、跨越……成长的每一串足迹,无不深深刻上具有湘雅特色的鲜明烙印。

这20年,是重症医学科取得跨越发展的20年。从最初的“重症监测治疗病房”,到发展为集医、教、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专门重症医学科;从最初的几张病床和几间简陋的抢救室,到拥有净资产达8000多万元的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之一;从最初组建的综合ICU,到成为湖南省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湖南省ICU质控中心挂靠单位;从新兴的小学科,到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湘雅重症医学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个在百年湘雅中发展壮大的新兴学科,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焕发出勃勃生机。

20年光阴如大浪淘沙,可以让诸多事物化为古物,但在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身上,“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核心精神却历久弥新。这是湘雅历史所馈赠的宝贵财富,更是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屹立于全国重症医学之林的制胜法宝。无论是在艰苦的创业期,还是在跨越腾飞的黄金期,任时光流转,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大医精诚、治病救人的精神始终不变,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理念和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追求也始终未变。

化茧成蝶

从国内最早的“重症监测治疗病房”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抚今追昔,以时间为坐标,湘雅医院中心ICU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让人记忆犹新。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的麻醉学家徐启明教授从美国、加拿大考察回国后,深感我国的麻醉事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归国后的他,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ICU——重症监测治疗病房,强烈的使命感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使他成为了湘雅重症医学科的重要创始人。

80年代末,徐启明、王振华等教授将重症医学的理念引进国内CCU病房,并于1989年在国内最先成立“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教研室。

1990年,徐启明、艾宇航等教授创建湘雅医院综合ICU,从此重症医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04年,湖南省ICU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成立,挂靠湘雅医院。该中心为推动我省ICU规范化治疗及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牵头成立了湖南省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并两次连任主委单位。

2010年,湘雅医院新医疗区全面启动,重症医学科搬入新医疗大楼,在三楼层流区形成了以中心ICU为龙头,辐射各专科ICU危重病人救治集束化区域。同年,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被正式列入2010年卫生部属(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该学科现已发展成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华丽变身

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硬件服务设施

“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起步早、发展快,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具有突出的地位,堪称典范。”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大为教授如此评价。

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的成就世人皆知,而鲜为人知的却是起步阶段的一穷二白。重症医学科主任艾宇航教授说:“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全国重症医学同仁一如既往的帮助和指导,得益于学校和医院党政的关心爱护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各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全科人20年的艰苦奋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在硬件设施上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在规模上,重症医学科中心ICU由1990年最初的4张病床扩大至33张,占地面积由不足100平方米增至如今的1776平方米。目前,在新医疗大楼三楼层流区形成了以重症医学科中心ICU为龙头,辐射到各专科ICU危重病人救治集束化区域,总床位数达103张,总面积达4248平方米,建筑设计完全符合现代化ICU标准,病区为层流洁净恒温病房,配有负压和正压病房,布局合理,单间比例75%的区域。区域分为放置病人的医疗区、医疗辅助用房区、污物处理区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并相对具有独立性。人流物流通道明确,每床单元完整配备非触摸式水龙头、配备先进的视频探视系统。短短20年,众多重要数据就实现了数十倍的翻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重症医学科陆续引进了一大批现代化仪器设备,为提高医、教、研质量创造了优越条件,也为患者享受优质服务提供了基本保障。近年来,科室先后投入使用了先进的床单位基础配备(单张床位平均配置为100万),高档多功能监护系统(配备3个区域中央监护系统),包括PB740、EVIT4、SEVONIO、无创呼吸机等在内的各档次呼吸机32台,血液净化装置3台(包括胃粘膜张力计、血气分析仪、升降温设备、除颤仪、振动排痰仪和输液系统等在内的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近10年来,科室新启用了价值高达3300万的高水平仪器,设备水平堪称国内一流。

人才辈出

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良好人才梯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带头人的掌舵指挥,更离不开一支医德好、医术精、作风优的医师队伍。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的20年,相继涌现出徐启明、谭秀娟、郭曲练、艾宇航、徐道妙、赵双平等一批在全国和湖南省重症医学等相关学科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师,他们造诣殊深、德艺双馨、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患者竞相追逐。老一辈的专家努力发挥“传帮带”作用,以经验带人才;中青年专家俯身实干,认真钻研,以学习促成长,多项技术填补了学科建设史上的空白,为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室专职医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达100%,其中70%已获得中华医学会培训部颁发的重症医学资质证书,且多数具有出国留学、进修经历。现任科室主任艾宇航教授是国内危重病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兼任湖南省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会常务委员,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治上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科室副主任徐道妙教授是湖南省ICU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兼秘书、湖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带头人赵双平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在拥有82人的护理队伍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2人、护师25人、护士35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0%。人才队伍的整体层次和素质省内领先、国内一流。

天道酬勤

多项医学前沿新技术获重大进展

“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历经二十载,在开拓生命科学前沿新理念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治愈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湘雅医院党委书记肖平在ICU二十周年庆典上曾如此评价。

二十年一路走来,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魄力,在学术创新之路铿锵前行,成为了一块享誉四海的金字招牌。国内领先,国际具有影响,这既是发展定位,也是现实写照。

从1989年在国内最先成立“重症监测治疗病房”开始,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重症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目前国内外极难治疗的病例,文献报道二个或三个器官衰竭者,死亡率分别高达70%—80%,四个器官功能衰竭者死亡率几乎100%,而湘雅医院重症学科在救治这样的一组病人中死亡率明显下降,无疑在这个领域的工作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开展应用BIS监测镇静深度镇静药物靶控输注技术,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及联合抗炎和免疫刺激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研究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向临床广泛推广。

目前,学科整体发展在我国居于领先地位。学科形成了以循环支持治疗技术、呼吸支持技术、营养支持技术、镇静镇痛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神经功能监测为核心的常规技术。在脓毒症综合治疗、ALI/ARDS综合治疗、ICU院内感染防控、围术期预处理的器官保护、SAP的综合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等重症医学重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有:大器官移植监护、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心脏彩超目标指导血流动力学、BIS监测镇静深度、镇静靶控输注技术等。

近三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相关文献7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篇,统计源或核心期刊64篇,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主编或参编教材或专著达18部。

不负重托

仁心仁术为百姓撑起“安全伞”

湘雅医院是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型公立医院,也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之一,承担着卫生部及全省的医疗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任务。重症医学科负责全院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在临床医疗上,科室(原13张床)在2007—2009年平均每年收治1000—1500人,床位占有率 80—90%,随着新医疗区域的投入使用,病人数量逐渐扩大,2010年7—10月,平均月收治病人150—200人,床位占有率85%左右。医疗上严格遵守治疗指南,形成了各种危重疾病的常规诊疗规范,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医疗差错及诊疗费用,死亡率低于APACHEII评分预测水平。

救治重症患者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不仅耗费时间精力,而且需要深厚的理论和科学的临床思维。重症医学科创始人徐启明教授至今还记得,曾经为了抢救一位心跳骤停的病人,自己20多个日夜守侯在病人床前没有回家,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合眼,并且敢于打破“常规”,按照具体情况分析治疗,取得明显效果,延长了病人生命。一位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因排尿困难,痛苦不堪,住进湘雅医院要求手术。可是病人同时有主动脉及二尖瓣关闭不全,连稍微活动都十分困难,内科会诊认为“患者属于终末期心脏病人,手术风险极大。”病人家属找到徐教授,本可以推脱的他,会同内科专家再次讨论,经过周密的准备,精心地设计麻醉方式,终于在药物的保护下,成功地完成手术。

重症医学科是我国危重病医学教学和住院医师培训的重要基地。上世纪80年代,科室在国内最先成立“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教研室,承担各系列的危重病医学教学。每年招收研究生4—5名,至今已培养重症医学方向研究生32名,并接收大批省内外进修生和住院医生的培训,培养了大批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疗护理人才,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当地医疗单位的医疗护理骨干,对重症医学在我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年弹指一挥间。在国家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定会继承和弘扬百年湘雅的优良传统,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写就一个二十年的辉煌篇章。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