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生命的熹微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作者:何桂茹
有这样的一位颅底脑膜瘤患者,不远千里四处求医,两次手术难以痊愈的病痛压在心头,也使双眼告别了光明的沐浴。可是,在生命最灰暗的时刻,他来到了湘雅二医院,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开始了与疾病的搏斗;有这样的一位医生,他把救死扶伤当做自己一生不会改变的使命,只要能挽救生命哪怕只有1%的希望他也不会放弃,于是在湘雅二医院有了这样一场与生命有关的相遇......
今年6月,河南南阳年已花甲的刘其武在京做过了两次脑膜瘤术后再次复发,再次在京多家知名医院求救,很多医院的知名教授以“风险太大,无法再次手术”为理由将其拒之门外。
千般无奈之下,刘其武及其家属只好从北京回到河南,经过多方咨询,在河南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教授的指引下,千里迢迢抱着一丝希望来到湘雅二医院。
或许每一个久病的人最后都会患上心病,来到湘雅二医院的刘其武精神状况已经有点差劲,巨大的颅底肿瘤,包绕着颅底的大血管,压迫着生命中枢,危及着他的生命;而双目失明半年的巨大压力也是笼罩在他心头的一块阴影。肿瘤经过了两次手术及放射治疗,并发严重的脑水肿,同时肿瘤包绕了重要的血管及神经,手术难度巨大,一旦手术中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致命的损害。湘雅二医院的蒋宇钢教授作为一名医生,在常理的范围考虑,还是犹豫了。但是病人深受病痛折磨的痛苦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辈子教导学生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他再次在脑海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面是坐镇国内业界权威的专家诊断,一面是内心深处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在召唤,更多更深地在总结已往的经验、寻求病人生存的希望。最后,蒋教授接受了这一巨大的挑战,多次组织专家会诊,涉及到眼科、内分泌科、麻醉科等各个部门,全力以赴地帮助他逃脱病魔的爪牙。
但是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患者的家属对手术签字很犹豫,唯恐亲人真的因风险太大而从此阴阳相隔。蒋教授每天平均要做两台手术,却经常在术余为病人及亲属做科学讲解和心理疏导。可对刘其武家属的说服还是费了一番周折。一天晚上,做了一天手术的蒋教授刚回到五公里外的家里,就接到了患者家属的电话咨询,只好晚饭都没吃,又匆匆赶到医院里来,当面和病人家属讲解手术的过程、成功的概率和手术治疗的风险利弊,直到病人家属消除疑虑、有了思想准备才放心地离开。
在准备手术的阶段,麻醉师马列为患者的术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是第三次手术,生命也是悬挂在一线之间,家属还是十分担心。麻醉师马列首先召集工作人员,针对患者105公斤的体重麻醉难度制定方案,多次用电话联系家属,详细地介绍了麻醉过程及方案,终于使患者的家属放了心,刘其武安静地躺在手术室里准备手术。
7月2日这一天,或许对于刘其武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他躺在手术台上,安静地等待着蒋教授从死神的手里夺过生命。蒋教授回忆说:“当时手术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很顺利,刚一出手术室,患者的家属就抱上我来不停地感谢。等到刘其武苏醒后,他们又不停地给我发短信感谢!”那一天,蒋教授也觉得是不平凡的一天,他很兴奋,很高兴,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为一个生命的挽回而幸福万分。
随后,患者的身体情况渐趋稳定,眼睛开始有光感,转入普通病房。 护士毛丽娟是医院里有名的甜美护士,她总是沐浴着春风一般的笑容,把温暖洒在病人的心里。同样,刘其武在湘雅二医院期间,也得到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记得有一次,她带了自己做的鸡翅膀来值夜班,当时刘其武已经恢复正常,好久没有吃到肉的他还没有吃饭。于是,毛丽娟悄悄地把鸡翅膀送到他的病房里,看着他开心地吃下,心里很是高兴。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蒋教授的一番话久久地在记者的耳边响起。他意味深长地说:“之所以要这么认认真真,做到实事上,就是因为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维护湘雅这个品牌,坚持湘雅人‘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精神财富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行医理念,像关心自己的发展一样关心湘雅,那我们湘雅的未来,就会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记者手记:或许,医生的的确确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他们是白衣天使,为我们的生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正如蒋宇钢教授所说的:“凭借一双手和敏锐的思维,我们每次能多为一个病人做次手术,就能够多挽回一个人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幸福圆满,一个社会的有序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这就是天使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