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爱心传递:韩国80后供者“捐髓”救治湖南白血病患者
——湘雅医院为我国首例患者进行外国人“捐髓”移植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2日 作者:伍西明 罗闻 武海亮
一位是事业有成的湖南商人,一位则是80后的韩国青年,两人素昧平生,甚至远隔千里,却因为骨髓移植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9月20日,躺在湘雅医院血液科病房的湖南白血病患者黄欣(化名)正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尽管面庞憔悴,但目光坚毅,三天后他将迎来从韩国运抵长沙的“生命之血”。这一场横跨中韩两国间的的国际爱心传递,让黄欣成为了中国首例接受外国供者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患者。
病魔突袭:中年汉子患上“不治之症”
2009年8月17日对于湖南湘阴人黄欣来说无疑是灰色的一天。因发现身上的皮肤出现血点,黄欣随即来到湘雅医院就诊。在检查中,专家发现他的检查结果有异常,推测其可能患有白血病。经过专门的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与推测的一样,黄欣的白细胞数量比正常人高出很多,他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a型,随后便住进了湘雅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
针对黄欣的病情,该院血液科一面为其进行化疗,一面进行对症治疗。在专家们的精心医治下,他的病情逐渐好转。考虑到其亲属间没有匹配的骨髓,湘雅医院于2010年7月为黄欣做了一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他的造血功能恢复良好,骨髓癌细胞控制在了5%以内,并且获得完全缓解。
但是好景不长,黄欣在今年6月来院复查时,发现有复发趋势。尽管通过再次化疗,使他的病情趋于稳定,但血液科移植专家徐雅靖副教授带领的治疗小组意识到,化疗只是缓解病情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彻底根治其白血病,眼下唯一的办法只能通过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来帮助黄欣重建身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否则,如果在一定的时间里没有找到能够配型的骨髓来进行移植,那么黄欣的生命很可能将走到尽头。
爱心接力:湘雅协助境外求“血” 韩国找到配型骨髓
寻找骨髓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在与身边的亲朋好友纷纷配型失败后,黄欣开始“淡然”起来,静静等待命运的安排。但为他治疗近两年时间的湘雅医院医护人员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地挽救这条生命。”
为了拯救黄欣命悬一线的生命,湘雅医院血液科开始四处寻找与其配型的供者。然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配型成功的供者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几率小之又小。湘雅医院血液科找到了中华骨髓库总库,并由该骨髓库涉外部的工作人员向包括台湾、新加坡在内的多个地区求援,申请配型检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黄欣一家几近绝望准备放弃之时,2011年7月的一天,从韩国传来佳音:当地骨髓库找到了一男一女两位与黄欣初步配型基本吻合的供者,通过进一步确认10个位点的高分辨结果,以及严格的体检之后,最终选择了一位80年出生的男性供者为其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据徐雅靖副教授介绍,在通常情况下,男性供者发生排异反应的可能性更小,因此比女性供者更适合捐献骨髓。另外,由于东西方人种间的差异,来自西方国家的供者很难与东方人进行配型,而同为亚洲人的韩国供者则相对来说更容易配型成功。
生命曙光:湘雅专家积极施救 “生命之血”23日晚抵长
2011年9月初,湘雅医院血液科对黄欣的相关病情进行了全科大讨论,同时决定了对其进行放化疗预处理的治疗方案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具体时间。黄欣已于9月9日进入该科无菌层流室开始大剂量放、化疗(即预处理),9月23日放化疗结束后,韩国骨髓库的工作人员也将于当晚护送从韩国供者身上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抵达长沙,并最终通过静脉血管输注到患者体内。
徐雅靖副教授表示,像黄欣这类非血缘移植病例的成功率大约在50%至60%,但患者在输注后仍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排斥反应,并防止感染。“手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据介绍,湘雅医院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拥有技术精湛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是卫生部审批的省内唯一一家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也是全省两家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之一。
该院血液科1994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且大获成功;1998年开展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999年成功进行了湖南省首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001年首例脐血移植获得成功。随后,又进行了非血缘供者脐血移植、造血干/祖细胞(CD34+细胞)分选后移植、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胞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数据显示,该科至今已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230余例,平均每年约完成30例以上。移植后1年、2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2%、76.5%和70.3%,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存活时间最长的移植患者已达17年。
“如果一切正常,只需通过十余天的重建造血,黄欣便能从无菌层流室过渡回到普通病房,经过调养后即可康复出院。”徐雅靖副教授告诉记者。
相关阅读:
在近代医学中,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较快,脐带血、外周血和骨髓干细胞,可用于治疗许多“不治之症”,如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免疫缺损、遗传性疾病,并可望治疗帕金森症、糖尿病、老年痴呆、修复受损心脏及脊髓损伤等。骨髓库又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其建设不但涉及全民的健康保障,同时也有超越医学的深远影响。1992年,由中国红十字会发起的中华骨髓库建设,14年来已有将近50万份志愿者资料,而湖南志愿者已超过4万。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异体移植又分为亲缘供者移植及非血缘供者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之一,它已成为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实体瘤、遗传性及免疫性疾病的可靠选择,并有望在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患者进入无菌层流室后行大剂量放、化疗(即预处理),之后输注造血干细胞,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予防治并发症、刺激造血及支持对症治疗,待造血重建后出无菌层流室。一般在仓内的时间约为1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