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医院基因治疗慢性疼痛动物实验获成功

国际首次报道针对PKCγ致痛基因干扰抑制慢性疼痛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8日 作者:谢明霞

湘雅医院麻醉科邹望远博士在导师郭曲练教授的指导下,通过3年多的努力,采用基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实验研究获得成功。课题组成功合成携带PKCγ基因的小发夹RNA片段,通过与慢病毒载体重组后注入大鼠蛛网膜下腔,研究发现,其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显著持久的镇痛作用,对慢性吗啡耐受有显著持久的翻转作用。其相关系列研究结果发表在2011年《人类基因治疗杂志》(Hum Gene Ther 22:465-475)及2010年《基因医学杂志》(J Gene Med 12:873-880),受到国际权威专家的广泛关注。

《人类基因治疗杂志》为欧洲基因治疗协会会刊,在国际基因治疗领域期刊中有重要地位,影响因子4.829。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往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常伴有的情绪和心理异常变化。据统计,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发达国家总人口中高达30%。我国至少有1亿以上慢性疼痛患者。慢性疼痛可分为伤害性或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占到了各类慢性疼痛的30%以上,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晚期癌痛、幻肢痛等。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手术治疗均长期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慢性疼痛既是一个世界性的医疗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基因治疗慢性疼痛研究作为一项新的生物干预治疗手段,是当前世界医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可通过下调致痛基因表达和上调抗痛基因表达,特异性地进行干预慢性疼痛,达到治疗目的。

PKCγ基因是一个在慢性疼痛中枢敏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致痛基因,如手术创伤后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治疗而产生的慢性疼痛症,或者截肢后患者仍出现疼痛幻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脊髓内的PKCγ基因导致的记忆作用。课题组首先瞄准PKCγ致痛基因,通过生物技术,合成PKCγ基因的小发夹RNA片段,再将其与容易导入神经细胞的慢病毒载体重组为重组慢病毒载体,然后将重组慢病毒载体注射到大鼠蛛网膜下腔,通过重组慢病毒载体上的小发夹RNA作用于大鼠脊髓的PKCγ基因,以达到抑制疼痛的作用。该课题组目前取得研究成果提示,重组的慢病毒载体注射干预后,对大鼠脊髓的PKCγ致痛基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该课题于2008年、2009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相关系列研究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针对PKCγ基因RNA干扰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应用”已于2010年12月获授权。

据课题组博士生导师郭曲练教授介绍,该研究成果针对PKCγ基因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基因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如获得突破性进展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为下一步进行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慢性吗啡耐受的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论文对开展慢性疼痛临床基因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论文发表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曹丹博士和世界小核酸技术研发的先驱澳大利亚Benitec公司的麦格雷.格莱姆博士等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先后来到湘雅医院考察,与课题组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并达成了相互合作并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临床前期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意向和计划。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