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沅陵支教队(二):开放在天宁山下的“芸芦”之花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作者:沈桔 观云
“采访被人拒绝怎么办?”“记者观察怎么找新闻点?”……记者还没来得及发问,就被芸芦记者站的小记者们团团围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聊着,记者不知不觉中从采访者变成了受访者。早就听说沅陵一中芸芦记者站的小记者积极活跃,果然名不虚然。
从2009年建立到至今,芸芦记者站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并走向成熟,这与来自我校的支教队员吴佳妮和王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我校新闻中心的学生记者,他们二人将先进的新闻理念带到这里,帮助“芸芦”之花在天宁山下纵情绽放。
新闻种子悄悄萌芽
“学校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决定成立一个学生记者站,沈从文先生当年在沅陵天宁山居住过一段时间,并将他的住所命名为‘芸芦’,小说《边城》的灵感也正来源于此处的沅江山水风光。因此我们将记者站命名为‘芸芦’,也是希望小记者们能够拥有沈先生的文气。”沅陵一中团委书记宋珍告诉记者道出了建立芸芦记者站的初衷和记者站的名字由来。
由于缺乏有新闻经验的老师管理,记者站成立的第一年工作开展缓慢。2010年吴佳妮等四名中南支教队员来到沅陵一中,得知吴佳妮曾在新闻中心当过学生记者,宋珍书记便将芸芦记者站交给她管理。
“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记者站工作章程,之后进行招新工作,半个月后记者站便开始运转了。”吴佳妮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学生记者陆阳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们以为写新闻就是写作文,一篇稿子能有两千多字,吴老师从最基本的新闻知识讲起,让我们逐步了解新闻的写法,带我们入门了。”
老师“搭台” 学生“唱戏”
今年8月份,王轩作为13届支教团成员来到沅陵一中,吴佳妮将接力棒递到了他的手里,怎样为小记者提供展示的平台成为王轩思考的重要问题。“得知我是新闻专业出身,学校方面将管理沅陵一中网站的任务交给我,其中新闻便是网站最重要板块之一。我想干脆就利用这个机会,将小记者们纳入到网站体系内,一方面让他们为网站提供最鲜活的校园新闻,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平台。”
王轩的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很快,一个以芸芦记者站为依托,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站为平台,师生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校园新闻综合平台形成。王轩将自己在新闻中心网站学到的采写经验传授给小记者们,从选题到采访成稿,培养大家独立采写能力,并开设了“记者观察”、“学生天地”等栏目,让小记者们将学习生活中的新变化、新问题写成新闻反应给广大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小记者们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家写的稿子都有模有样的。
“芸芦”之花灿烂绽放
两个月的时间内,小记者们先后完成新闻专题五个,采写稿件100余篇,在网站上发表近20篇。值得一提的是小记者们参与对学校标本室和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的采访,稿件《湖南沅陵施工挖出巨蟒 施救无效死亡被制成标本》、《沅陵一中试水新课改 开“农场”必修“当农夫”》等被新华社和中新社刊发,记者站也被长沙晚报等媒体关注报道。
“感谢中南大学新闻中心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记者,为我们学校新闻工作做出巨大贡献。”沅陵一中校长周树生高度评价两名支教队员的工作。“授人以渔最重要,这样的经历使这些小记者们终身受益。”宋珍书记表示。
如今,芸芦记者站已经成为沅陵一中学生社团的金字招牌,小记者们活跃的校园里,自信勇敢的他们用笔和镜头记录着沅陵一中的发展变化,“芸芦”之花在天宁山下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