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威:以谦卑的姿态飞翔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作者:——
【个人简介】程海威,男,汉族,中共党员,文学院新闻0801班学生。主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9项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课题研究。作品《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现状的调研报告---基于环境管理视角》获第九届湖南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及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三等奖,2011年获第六届“前程无忧”全国大学生实习计划精英挑战赛暨APEC“未来之声”全国选拔赛湖南省赛区第一名。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媒体上共发表作品300余篇,曾分别获第五、六届湖南省大学生记者节新闻作品大赛“文字类一等奖”和“文字类三等奖”。
我叫程海威,来自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0801班。
今天站在这里,荣幸而无比忐忑。
首先我想说:尽管看起来似乎站在上面就应该是个“成功者”,但我自己知道,我还只是一个“失败者”。万里征程,还只走了第一步。
与我自己相比,我更钦佩的是有一些还在台下的同龄人。我只是耕耘了四年碰巧收获了几个微不足道的果实;他们中的有些人也许为了一个目标已经默默奋斗了四年,而如今还在路上,或许正经历着困难的考验。我要向他们致敬!
支撑我站上来的理由是:我想我也曾不止一次品尝过失落、迷惘和浮躁带来的苦涩;我的经历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历史,但对于一些还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却有可能是一点点借鉴。
接下来,我分享两个方面的经历。
一个“傻小子”的尝试和挑战
我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我现在是文科生,但其实在中学之前我更喜欢数理化,那时候似乎理科天赋稍微多一点,我开始转向文科主要是由于受到了父亲的刺激、朋友的嘲笑,加上个人偶像由“两爱”(爱迪生、爱因斯坦)向“李苏”(李白、苏轼)的变化。
从进入中学以后,我决心要学好语文。怎么学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广泛阅读、多看课外书,但那时我是住校生,学校管得很严。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例如晚上10点放学后呆在教室不走,拿纸糊住窗户、点着蜡烛、偷偷在教室过一夜,例如找个偏僻的路灯下,先看半晚上书再回寝室等等,其中还有一招,差点要了我的命。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前面两招实在不管用了,所以我又想了个新法子,就是宿舍熄灯以后,自己在床头的墙壁上贴一根蜡烛,借着蜡烛的光,一边躺在被窝里,一边看书。有一次,我又这么干了,好像看的是“三言二拍”,但一不小心,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没想到我睡着之后,那半截蜡烛从墙上掉了下来,掉到了我床头的衣服上,衣服当然没有防火功能,就开始燃烧起来。当时是凌晨两点多,全宿舍的同学都睡着了,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也许我会意外“自焚”而死吧!但也许我命不该绝,恰好那个时候,隔壁宿舍一个同学、一个“问题少年”,刚从附近的小山上跟女朋友约会回来,他路过我们宿舍,看到了里面的火光,大骇,继而隔着窗户大喊,叫醒了我。当我醒来时,那时候我的裤子已经烧了1/4了,我赶紧扑灭了火,救了我一命,也救了我们整个宿舍。
这个事故给了我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让我知道:消防安全,从你我做起,不安全的事情,还是不要做;第二是让我至今都觉得,“爱情”实在是很伟大,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爱情”救了我一命。
现在看起来这件事很荒唐,但在我挑战自我、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正是凭借这一股“痴”劲才有所进步的。在我坚持了三年之后,中考语文我考了110分,是县里的语文状元。
在大学里,我也常常凭一股“痴”劲去努力尝试和挑战自我,不断磨练自己。
记得大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一场演讲比赛,提前两周我就开始准备,写稿、背稿、找来相关书籍反复阅读,在同学面前多次预演,但当我信心满满的参赛时,却依旧在台上状况百出、尴尬收场;当我走下台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丢脸,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但为了从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我告诉自己“失败并不可怕,连失败都不敢才是懦夫,失败了一无所获才是耻辱”,于是我留了下来,认真看了每一位选手的表现,与自己对比,反复琢磨,并虚心向评委请教,从失败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2008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学校第17期党校学习。很多同学都了解,南校区这边党校每年第一课都是在电影院举行的,由党校唐建华常务副校长主讲。在他讲课的过程中,他通常会互动一下让大家提问题。作为刚进大学的“愣头青”,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当着近1500人的面站起来吐字清晰的提问,但我告诉自己,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我倒要看看,我敢不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站起来、说清楚。于是我试了,虽然心也在“砰砰”的跳,腿也在哆嗦,但我成功提了问,从此我就知道,原来当众发言原来没什么可怕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要有点“无知无畏”的精神,要不怕输,不服输,才能成长起来!
正因为勇于尝试和挑战自我,入学以来我获得了学习、生活、科研、演讲、写作、摄影、文艺、体育等方面的5项省级奖励、17项校级奖励和3项院级奖励,综合能力不断完善。
一个“准新闻人”的坚持和实践
作为新闻系学生,我一向是以“准新闻人”自诩的。作为这一个身份的我,体会到的辛酸和快乐同样多。
我学新闻的起点有点“特别”:在大学之前,我看过的新闻报纸,大概加起来不超过10份;买过的,则更少,就一份,即高考之后用于核对答案。所以,当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新闻人时,听起来更像个笑话。
为了写好新闻,我从毫不起眼的校园新闻开始努力,把课余时间全泡在找新闻、写新闻之中,注意观察、对比和反思。三年多来,有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连夜“熬”新闻稿的过程中度过的,有时从采访到写稿是一个连续忙碌十几个小时的过程,有时需要立马放下手头的事,赶到新闻现场,有时候明明知道把精力放在其它的方面可以有更好的经济收益,你要受得了诱惑。譬如,因为我还能吃苦,能写一点东西,有好几次,人家找我去兼职做写手或者是文秘,每个月能有在学校两倍的工资。但即便困难和诱惑很多,我没有动摇,坚定不移地花四年的时间和精力来达成这一个目标。三年多以来,我采访了校内外各类新闻事件和活动,在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媒体发表作品360余篇、近50万字,两次得到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日报社、长沙晚报社等评选的湖南省大学生新闻大赛奖励,一次一等奖、一次三等奖。
在实践自己新闻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人、一名未来的媒体工作者,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外,更要有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要努力服务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因此,我一方面摸索新闻的写法,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走出校门,调查环境污染、地质破坏等一些可能会要了很多普通人的性命的问题,通过身体力行、组织活动、宣传报道来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2009年暑假,我参加调研,与队友一起顶着四十度的高温在湖南宁乡等地的田间地头挨家挨户做测量、做访谈,我们忍受着猪粪的臭味、崎岖的山路、刺眼的阳光和几乎听不懂的方言调查了当地生猪产业链的现状和问题,并撰写了数万字的报告,得到宁乡县政府领导的好评;2010年4月,我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共饮湘江水 保护母亲河”大型公益活动,与小组成员一道赴岳麓区三汊矶打水取样,检测水质,在湘江沿岸拾捡垃圾,向沿江群众散发环保宣传单,又暗访了湘江沿岸一些化工企业,了解含有重金属的有毒废水排放情况,得到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报道;2010年暑假,我组织成立了中南大学“天坑”现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不惧危险,就全国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地面沉降问题进行调研,记录当地灾民受灾真实情况,并把第一手资料寄给了媒体和湖南省政府。
一路走来,我越发的清楚,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有所为,注定是一条艰辛和曲折的路,但从一个“准新闻人”的经历中,我学到:要能坚持,要经得起诱惑,要知行合一、做点实事。
读中学的时候,爸爸跟我说: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将来你就是中间那个6;于是我听话好好学习了,后来考上了中南,来到了文学院;刚来时,我一看,咦,男女比例1:3,心中不禁一阵窃喜;但三年多以后,我却发现,原来我还是那个差数,不知是6还是几。当然,6还是那个6,但是我却不再是那个我,我一路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让我走得更远。
记得高中时曾把偶像李白的名诗《将进酒》篡改成《将进学》自勉,如今又拿来与大家共勉吧!
君不见一江春水向东流,逝者如斯不复回。君不见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天生我材必有用,窗前寒尽甘复来。五更寂寂闻鸡起,且来杀尽三百题。
玉不琢,不成器,将进学,志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网游电玩不值醉,但愿学海眠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勤者留其名。苏秦昔时刺股处,宋濂雪径借书时。尔辈何言时尚早,光阴易去后悔迟。我学弟,我学妹,且惜年华好求学,与尔共待未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