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本科生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1日 作者:——
一、学院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凝炼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组成由院长和分管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主负责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研究能力,特别是独立开展创新的研究能力偏低;人文修养内涵不足;国际竞争力比较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原因,主要有:对人才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科发展规律把握不准;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不尽科学;受发展阶段的制约,机制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讨论学院凝炼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以高水平科学建设成就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为支撑,重点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提升。
培养综合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创新人才。
二、精心构建学科专业体系,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我校材料学科自1952年至今,从创始阶段侧重培养冶金材料人才;到为适应学科和国家经济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有色金属领域(金属物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复合材料、金属压力加工)四个本科专业专门人才;再到发展成为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特色,涵盖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主要材料领域(材料学、材料物理、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化学)四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发展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并成为国家有色金属、粉末冶金新材料、计算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重点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根据学科发展规律,不失时机做好学科体系内部的融合重构,对培养适应并有能力引领学科和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分类培养,针对学生不同培养需求,初步将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为基础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应用开发型、经营管理型类人才,实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和各有侧重的人才培养。构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分别制定了《材料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南大学—蒙纳什大学“2+2”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等方案,针对不同的培养方案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毕业合格标准、学制与学位等。如对于《中南大学—蒙纳什大学“2+2”培养方案》,需要兼顾蒙纳什大学的培养体系和要求,同时又要兼顾没有能够前往蒙纳什大学学习的该班同学能够跟上本院其他平行班级的学习进度和内涵,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结合上述两种情况进行了有机的和合理的设计,蒙纳什大学工程学院的领导老师认为该培养方案已经能够完全和蒙纳什大学的培养体系相接轨,同时,没有前往蒙纳什大学学习的同学能够跟上本院其他平行班级的学习进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突出了满足生产现场教学、工程能力训练、工程技术开发等的具体需要等。
四、构建更加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考、评体制
学科专业知识优化整合决不是对过去传统专业知识的简单加和,它需要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和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将已有传统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整合。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重新规划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科学优化整合。整合的依据是“科学性、时代性和市场性”,整合的原则是“厚基础、精专业、重发展、重实践和重创新”。
新的课程设置主要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材料科学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和“材料加工制备原理及其技术(包括生产技术)”三条主线来进行。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抓了“材料科学基础”、 “固体物理”、“材料结构分析”以及“材料塑性加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如将原属于“X-射线衍射”课中的材料结构基础内容,“材料热处理”课中固态相变内容,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基础精髓,优化整合形成了“材料科学结构基础”这门新的课程。又如将材料加工系列课程中涉及的加工力学、加工过程组织演变及模拟方法、加工技术原理等内容有机地融入“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课中,使原来庞大的管、棒、线,板、带、箔等加工课程变为内容简明的必修课等。上述大幅度的专业基础课内容科学整合,不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课程内容更加合理,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系统化,并且压缩了大量原分布于各门课中需重复讲述的内容,节约了大量课时,为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材料科学新知识的学习,如“计算材料科学”、“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性与实践性学习,如开设为期各一年半的“大学生走进科研”、“创新实验研究”和为期半年的“大型综合实验”4门科研实践性课程;及人文素质提升课学习,如社会学、经济学、生命科学等留出了宝贵时间。
在课程建设中,目前材料学院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加工原理》、《材料结构分析》、《金属材料热处理》。
课程教法和考法直接影响学法,影响教风和学风,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使课程学法、考法更加科学化。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经验,进行学法、教法和考试制度改革。教法要少而精,学法多而宽。考试改革的原则:以考试内容改革为主、考试方式改革配套、在试点的基础上再进行大面积推广。在考试内容上,适当增加多选题、主观应用题等综合性题目的比例,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核。学院鼓励任课教师开展考试改革,凡进行考试改革的课程,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或课题组)提出方案,教研室主任审定,学院、系(所)把关,报考试中心备案。学院将视改革成效对改革项目予以适当的资助和奖励。
五、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明显,师资队伍差距明显是主要因素之一,学院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务,放在特别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希望我们的教师既有精湛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很高的道德勇气来直面种种轻视,特别是金钱轻视的可能,献身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崇高的科学。为国家培养出科学素养高、精神品质优、国际竞争力强的年青一代。
①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整体水平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立足于科学研究前沿,从211、985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加大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帮扶力度,建立立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前沿的教师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科研能力强、人才培养潜质水平高的青年教师;为了强化人才工程素养,学院逐步在相关国内知名大型企业聘任一批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建设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约束、竞争相结合的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② 坚持以老带新组成团队,提高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水平
实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行动计划”,严把新教师上岗关。鼓励和强化教授为本科生开课制度,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青年教师采用导师负责制进行授课指导,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指导。指导过程按“助课→参与课程设计、实验指导→参与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参与毕业指导→独立进行部分课程讲授、指导教师跟踪听课→独立讲授完整课程”的模式进行。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他们迅速成长,为本课程后备教师队伍和学科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学院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教学团队。
③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学队伍梯队建设
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合作研究、派员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有计划的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或考察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青年教师,促进教学科研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已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等建立了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
六、搭建一级学科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近5年,通过211、985工程以及教师科研经费,学院共投入超过3500万元,更新仪器设备36台套。建成了高水平的四大实验平台: 材料制备加工平台、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平台、材料服役行为分析平台和材料计算模拟平台。以此为基础建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0余名学生可同时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科研实践,平台建设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其功能是为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良好条件,促进本科生教—科早期结合、工程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
七、进一步加强并不断拓展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国际合作
2005年起,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按2+2的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合作双方互派教师、互认学分,教材、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与国际接轨,全套引进国际著名大学专业课教材、教案等。
蒙纳什大学2010年和2011年外籍学生共有21获得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材料学院选送的学生就有16人。因此,蒙纳什大学副校长Tam 说:“中南大学材料学院的学生已经完全达到了国际知名大学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和美国、欧洲、日本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的国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