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以育人为根本: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申纪云谈教育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7日 作者:黄欣欣
专注育人,以育人为根本
“学校”是什么,字典上的解释就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高等教育法》第31条也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促进教学及教学研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培养人才到科学研究,再到社会服务,中外名校不断探索高校职能,并将之列入各自的管理章程中。我认为不论高校职能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三个,也许将来更多,“培养人才”应当始终被视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育人”始终应当成为高校之中心。
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并不是学校的每一位领导,每一位老师都对这个问题非常明确。许多学校的制度上、指导思想上都还没有明确或者牢固确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有的学校提出以科研强校,有的则提出“教学与科研并重”,这些都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与基本职能。有的学校学院下面不设系,而是设置研究所,将教学割裂出来,事实上,我们大学毕竟是个教育机构,并不是科研场所,育人才是立校的根本。
致力教学,以教学为中心
今年3月23日,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高等学校有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是其它工作应当服务和支持教学工作,为人才培养发挥引导作用。
这并不是一句虚话。那么,如何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呢?它需要明确、具体的考量标准:首先,学校在年度工作的部署上,是否将教学工作摆在中心地位?第二,领导在战略决策上,是否将主要精力融入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学校的经费调整是否优先保障教学工作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第四,学校在政策的制定上,是否向教学工作,向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倾斜?
要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科研对于高校发展必不可少,但高等学校的很多建设都是向科研倾斜,科研的奖励很多,也很具体,而教学的奖励则很少。搞科研,有课题,有经费,可以得奖,还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但是教学不一样,教学是一种贡献,受益的是学生,潜心教书育人的老师必须是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所以,我们说必须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我们教育厅设置了一个“教育奉献奖”,规定申报的老师必须没有任何行政职务,虽然奖励金不多,但是这是一个导向,即鼓励老师们兢兢业业把教学工作做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监控,以监控为保证
为什么要加强监控?多数的老师是来干事业的,但是也不排除少数老师不那么认真,因此将质量的监督贯穿于备课、作业批改、考试、命题、实验、实习、论文指导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过程十分必要,学校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以此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开课不上课;有的老师上课不备课;有的老师的教案就是把自己看的、别人写的论文,用复印机复印过来;甚至我还曾碰到一个沉浸于牌桌的老师告诉我他的教案早在十多年前就备好了。十多年前的教案如何能教今天的学生呢?所以如果我们不进行监督,不加强督促的话,少数的老师就会在教学上偷工减料。现在,高校里老师的讲课津贴是按数量不是按质量,这也是一个问题,教好教不好大家都是50块钱,这又如何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呢?因此要建立一个好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研究制定一个完善系统的质量标准。
这个标准要有什么作用呢?它应当既能监督教学进程,也能保证教学质量;它既要是一种约束也应是一种鼓励,即让足够数量、足够水准的老师将足够的精力用于教学。这三个足够重要,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做得并未完全到位。
有的大学课堂中一个老师负担的学生比初中、高中还要多;有的授课老师是博士,科研能力强,但是上课上得并不好。我曾经去一所知名大学听课,讲课老师将每一句要说的话都做成课件,讲课时一边放多媒体,一边背,我一对照,他45分钟都在背教案,倒没有一句话背错;还有的老师由于科研任务多,社会兼职多,用于教学的精力就被不断地压缩……数量、水准、精力,我强调这三个足够,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老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只有足够数量、足够水准的老师将足够的精力用到教学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