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的出路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7日 作者:子木
5月28日发布的第三届教学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针对本科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具体举措,并将“2015年后讲师讲授本科生课程”列为学校处理二级学院落实教授授课制不到位、核减学院业绩津贴的情况之一。
“讲师能不能给本科生授课?”“讲师不上课的话,怎么办?”“讲师的出路在哪里”……诸多问题引发了本次教学工作会议代表的热烈讨论。
“讲师不讲课”的缘起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恐怕将在中国高等教育上率先实施最激进改革。讲师主要搞科研,不用上课了。”这是2012年2月28日,学校双代会上张尧学校长做了工作报告后,一位网友对中南大学改革思路的解读,并将此理解发布于网络上,霎时引发教育界内外的关注、争论和围观。而这一解读则源自张校长对于教学工作提出的观点——刚进校青年教师不要上讲台,留出充足的时间专心做科研,积累了学识、做出了成果、评上了副教授后再上讲台,且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说“讲师不讲”,其实要先追溯“教授不教”。现在许多大学中,坚守“教授”职责、安心讲台、用心授课者,固然有;但顶着“教授”头衔,或学而优则仕者,或下海办公司者,或专心攻项目者,也大有人在。在教学总量不减的情况下,“教授不教”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教授的课由讲师来上,甚至由刚毕业的博士、硕士来上。在许多学校,刚刚脱离“被教”身份的博士、硕士立马上讲台授课,甚至承担三四门专业课,成为上课的主力军,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这种现象中,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不可避免地陷入尴尬境地:教学是奉献活儿,经济回报不高;疲于教学,没时间精力搞研究;没有研究成果,上职称难;职称上不去,收入就上不去,发展平台也就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怪圈”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前景不能不令人担忧。没钱,却身背生活、买房、上养老下养小的重担;没时间做科研,却顶着写论文、出成果、上职称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会怎样?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张尧学校长认为,应该让教授、副教授们名副其实地承担起教学责任,应该给青年教师减负,让他们在最富青春活力、创造力的时候,专心做研究,让他们出成果、上台阶,从而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至于不上课的“新进校青年教师”为何变成了“讲师”、“讲师”该如何定义和定位,则的确是值得有关部门厘清、阐释之处。
“讲师不讲课”的利弊
到底是“讲师不讲课”,还是“新进青年教师不上课”?在学校没有正式成文说法前,我们姑且用前者来叙述。
对于“讲师不讲课”这一拟出台的新举措,击节赞赏者和猛烈抨击者的态度都是鲜明的。
赞成者认为,这的确是将年轻教师从既要疲于应付教学,又要忙于科研的两难境地中解脱了出来,对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是件大好事。也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讲师上课,一般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缺乏积累,照本念经,还不如喊人去自修。”“先搞科研,积累学识、经验、阅历,出成果,上了副教授,再来上课,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这样,对自己好、对学生也好,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保障。”
反对者则旗帜鲜明地指出:不上课,能叫“讲师”吗?教师的天职是教书上课,不上课,那就不要妄称“老师”,你要做科研,就不要占教职,可以做研究员;我们总说“教学相长”,有一个意思就是教师在“教”中可以“学”,我们还说“教学科研互相促进”,都不是虚假的,年轻教师通过备课、教学,可以对专业、学科的概况和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了解,这些是做好科研的必备基础;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学者拥有学识、教学技巧和经验,一个好的教授也是成长起来的,没有助教、讲师阶段的教学训练、教学经验的积累,一定能教好书吗?没有教学技能的基本训练、教学经验的积累,上了副教授直接上讲台,可能会造成从教队伍的“断层”,乃至“断炊”。
从“教授不教”到“讲师不讲”,是否是矫枉过正?是否有更合适、合理的办法?这正是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方案制定部门深思熟虑的基本点。
“讲师不讲课”的隐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高校中,讲师是上课的主力军。那么,当讲师这支主力军从教学主战场上撤下来,学校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就我校来说,3100余名专职教师中,讲师占三分之一,而他们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起码占据半壁江山。如果这三分之一的讲师退出讲台,则意味着,原来只需要承担一小半授课任务的2000名教授、副教授,必须要接过讲师们的任务,承担起比以前多一倍的教学工作量。暂且放下学校拟配套推出的课程体系改革不论,在现在的情况下,教授、副教授们承担的重担必将是沉甸甸的。
“我们有一个(年轻的)专业,上课上得最好的老师就是一个讲师,按照这个老师目前的情况来看,2015年上副教授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让他上课了,这个专业就没有好老师了。而且也没有教授能够顶上,那这个专业就排不下课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位老师提出了讲师不能上课后,可能出现的窘状。而事实上,这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在其他的一些学院也存在,特别是在发展较弱的学院、新兴专业中。
即便是课程安排好了、课都排下去了,教授上课就一定比讲师上课效果好吗?体育课部的代表就本专业的情况提出:体育专业的教授、副教授,一是不多,二是年纪大。所以,体育课基本上是年轻力盛的老师们承担。那样剧烈的运动,让老教授们去上,且不说效果会如何,身体跟不上,出点状况怎么办?外语学院的老师也说,许多年轻老师的口语、听力都要比老教师、甚至教授们好,为什么不让课上得好的他们上呢?
对于讲师上不上课的问题,同学们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文学院的何同学就说,“我们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好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但是如果以年龄、资历和职称来给上课的老师画个线的话,不一定好。刚刚毕业的老师,和我们的年龄差距、心理差距都不大,年轻、有活力、更好沟通,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也喜欢。”对于学生们的这一感性观点,也有专家予以认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我们不能忽视和抹杀年轻教师在学生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身上还有着没有褪去的学子激情,在思想引导、教学方式等方面,学生可能更能接受、易于接受。
讲师的出路
讲师退场,空出来的课由教授上,至于“讲师不讲课”的利弊议者各执一词,其成效更非现在可以下定论。因此,“讲师不讲课”这件事已经是可行可看,有待观瞻了。问题是,“讲师不讲课”中的主角——“讲师”怎么办?
从现在起到2015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有多少讲师可以成功跻身副教授行列?即便是乐观的估算,到2015年,不算新增讲师,也起码会有数百讲师存在。讲师不讲课后,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自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不上课,专心做科研、出成果,退出课堂是件大好事。条件成熟后,可以“卷土重来”。对于临近退休的老讲师来说,以2015年为限,别无追求,混混日子,也无大碍。但是对于大批职称没上去、学历没上去的三四十岁讲师群体来说,出路实在是个令人焦虑的大问题——混日子吧,不好混,还有一二十年的工作时限;努力做科研、上职称吧,似乎又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只剩下转岗或者离岗了。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此举意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学质量。讲师们不上课后,去向明确:一,科研立身,上职称,再返教职;二,转岗,到合适的教辅、管理岗位;三,离岗,实在不适用学校需求的,离职。
对此,教师们也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首先,老师就要讲课讲得好,应该保留好的讲师继续任课;其次,通过条件的设定,使一些老师不得不离岗、转岗,似乎不近人情。因此,讲师们的出路,学校一定要充分考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国家级名师陈启元教授就提出,可否对处境尴尬的讲师们采取一些更有人情味的办法:例如,为教学效果好的老讲师设置“高级讲师”职位,即便不能主讲专业课程,但给予相当的待遇。对确实不适合教书的,则转到适当的工作岗位去。对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吴敏予以附议。他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师、学生、培养方案等一系列环节的协同作用,不是任何一个指标能够决定的。质量提升的重任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恐怕也不能仅凭教授群体一力支撑。教学团队的建设、师资的梯队结构也很重要。化学化工学院钟宏教授则希望,学校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到学院、专业的差异性,教师差异的个体性。
“讲师不讲课”最终会怎样实行、施行效果如何,我们无法猜测。但是,“讲师”的出路是我们现在可以预想和规划的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作为曾经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陈启元对改革充满期待:希望大家不仅提出意见,也提出好的建议,让这件事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