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人文社会科学工作会议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作者:王建湘 摄影/玉秋
6月13日,学校在科教大楼国际报告厅举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启动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实施“七大”举措,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湖南省委常委、“两型社会”建设办工委书记张文雄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校长张尧学主持。
校党委书记高文兵在致辞中提出,学校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的既定目标不动摇,坚持“基础为本,应用为先,重视交叉,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不动摇。人文社会科学要密切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长期积累,保持连续性,形成自身品牌,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做出贡献。希望大家利用这次会议群策群力,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为繁荣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努力奋斗。
常务副校长黄健柏代表学校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自合并组建以来,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于人文社科快速发展的道路,并明确提出:必须聚合学校优势资源,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文社科方面的学科布局基本形成、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和服务社会成效显著。但是与国内一流同类学科和学校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人文社科整体研究水平落后于学校发展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与学校整体实力不相称;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储备不足,有完整梯队的科研团队数量不多;与理工医的交叉尚有待深入融合,应对社会转型期的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偏低;服务社会意识特别是服务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意识不够,争取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
根据学校制定的《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坚持规模适度,结构精巧,精优发展;坚持依托优势,应用为先,交叉发展;坚持包容并蓄,协同创新,开放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英才聚合”、“学科精优”、“麓山智库”、“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质量工程”、“文化精品”和“基础工程”等7大计划,引进和培育学术名师和杰出青年人才,推进交叉融合,拓展社会资源,打造特色研究基地,创造学术精品,繁荣学术文化。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讲话中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认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起点高、特色明、力量新的后发优势,有着开放包容的基因和气魄,在学科交叉融合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态势。
李卫红副部长指出,在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各类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更多实质性支持,如何抓住重大政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有效对接,对我们的科研管理创新、走追求质量、内涵发展之路提出了新的挑战。
李卫红副部长强调:今年是高校社科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两办转发的《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精神的关键之年。针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她提出了六点建议: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把握好正确方向,切实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她还希望我校师生切实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使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会上还举行了我校与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办公室、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共建“‘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签约仪式。湖南省委常委、两型办工委书记张文雄认为,该中心的成立是落实创新协同计划的具体举措。希望借助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通过多方合作、产学研对接,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新优势,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些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校商学院陈晓红教授和公管院左高山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分别就“两型社会”研究成果、规划和设想以及重大项目申报的心得体会在会上做了交流。
张尧学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希望全校师生具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建设和精神引领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东刚,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李湘舟、湖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红、省社科联巡视员刘晓敏、省发改委副主任、省两型办主任徐湘平,我校副校长李桂源、田勇泉、周科朝、田红旗、朱学红,以及教育部社科司、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社科规划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