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专家采用经典术式成功根治咀嚼肌痉挛 开创国内先河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8日 作者:伍西明 罗闻

“话说不利索,脸像遭到电击一样抽搐;饭吃到一半,下巴就‘卡壳’。这样的症状,一天下来得反复几十次。”近8年来,54岁的贺先生一直饱受怪病困扰,却始终没有查明病因。近日,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杨治权副教授查阅大量文献,凭借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国内首次采用三叉神经运动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常规手术仅为感觉根减压术)为该名患者成功根治了困扰其8年之久的咀嚼肌痉挛。

经检索权威文献,目前国内尚无根治咀嚼肌痉挛的相关报道,全球也仅有一名韩国专家发表了个案报道。因此,湘雅医院专家施展的该手术不仅开创了国内先河,同时也为广大咀嚼肌痉挛患者带来了福音。

常常话说一半就“卡壳” 吃顿饭得花个把小时

8年前,贺先生突感其右侧面部呈电击样发作性麻木,整个下巴活动起来很不利索。“经常是说话或吃饭到一半,下巴突然就‘卡’在那里动不了了。稍等个十几秒,痉挛期一过又能自行缓解。”据贺先生介绍,这种感觉就好像电流通过一样,一天得反复好几十次,连正常吃个饭也要花上个把小时。尽管没有疼痛感,但这种怪病却让贺先生饱尝痛苦。

为了治疗顽疾,贺先生这8年来四处求医,几乎跑遍了国内的各大医院,却始终未能找到病因。尽管服用了“卡马西平”(抗癫痫类药物),做过针炙治疗、采用过肉毒素注射治疗,甚至以为是“三叉神经痛”进行了二次射频治疗,却根本无法治愈,通常在缓解两三个月后又恢复原样。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贺先生的生活质量,连最基本的说话和进食都无法保证。

专家表示,贺先生所采用的这些治疗方法,副作用很大,容易产生嗜睡、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不良症状,因此不建议贺先生继续采取上述治疗方法。

男子罹患少见病 原是血管压迫神经在“作怪”

然而如果不治疗,贺先生的痛苦就始终无法解除。当他在好大夫网站上了解到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杨治权副教授在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治疗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时,便慕名来到湘雅医院就诊。

经磁共振检查显示:患者右侧三叉神经颅内段有血管压迫,而咀嚼肌诱发电位则提示可见双侧三叉神经波幅低平,尤以右侧更为明显。通过反复询问患者病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杨治权主任终于查明了贺先生的病因,并认为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血管压迫支配咀嚼肌的神经引起的,而该特殊疾病被人们称之为“咀嚼肌痉挛”。

据悉,咀嚼肌痉挛是一种少见病,由英国神经病学家William Gowers于1897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Romberg痉挛”。此后,世界各地陆续有少量针对咀嚼肌痉挛的报道。1980年,美国专家Brian Kaufman首次采用肌电图(EMG)研究咀嚼肌痉挛,并提出其病因可能为三叉神经病变。但时至今日,咀嚼肌痉挛的病因仍不明确。

湘雅专家解除病灶 术后没有复发迹象

考虑到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运动支的证据,于是杨治权主任决定采用经典的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来为患者解除病灶。

2012年12月27日,在麻醉科和手术室专家的密切配合下,由杨治权主任领衔的手术组为患者贺先生在显微镜下实施了手术治疗。术中,杨治权主任凭借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成功将压迫在患者三叉神经上的血管隔离开来。

术后,贺先生原本面部抽搐、“卡壳”等症状均立即缓解。3天过去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术后1个月,医院还对贺先生进行了调查回访,其病情再无反复,说话和进食也没有任何障碍。专家表示,贺先生未来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