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个创新梦”
——记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专利发明优秀学子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4日 作者:姜新 张沁怡 王洋圆 王海南
“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这是福楼拜的名言。中南的芸芸学子中,总是不乏乐于尝试、敢于挑战的人。他们摒弃抱成守旧,憎恶浅尝辄止,用坚持与汗水浇灌心中的那个创新梦。本期报道的是2012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专利发明优秀学子胡佳威、万磊及杨小冬。
胡佳威: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胡佳威,就读于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101班。曾主持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特等奖学金、米塔尔奖学金。
胡佳威热衷于各类创新活动。高中时期的他,就完成了废纸再生制筒机的发明,并获得专利。“生活中有大量纸质垃圾,人们经常将废纸丢弃或用碎纸机切碎。虽然废纸容易处理,但盛放废纸的一次性塑料袋不容易分解,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他发明的废纸再生制筒机充分利用废纸制成纸筒,可替代一次性塑料袋收纳废纸和具有粗纤维的废物,之后又可循环将废物制成纸筒,简单又环保。他说自己正考虑改进技术循环利用制成纸筒后产生的废水,使每一个环节都没有污染。
进入大学,胡佳威每个星期都会在一个名为“专利之家”的网站上,看看国内外最新小发明,以获取灵感。对于新产品的设计,胡佳威认为,除了在网上查找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大一时,他在食堂排队就餐,看到了打饭阿姨忙碌不堪。“能不能设计一种无需人员手工操作,能自动出售饭菜并收费的装置,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效率。”带着这个想法,他上网搜查资料、请教老师,终于设计出了“定值供给控制器”,2012年10月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这款发明源于目睹食堂工作人员打菜时的瞬间灵感。它有利于规范就餐秩序,改善平常吃饭时同学们蜂拥而上、拥挤不堪的状况。”
胡佳威还发现,清洁液的溶液瓶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完清洁液后,溶液瓶作为垃圾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虽然有些废瓶进行回收再利用,但是要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成本,再生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那么,“能不能提供一种溶液瓶使其瓶身为分体结构,使主瓶体可重复使用?”他参照打印机里墨盒折叠式的结构以及加墨方式,发明了组合式适需配制剂量浓度连续使用的溶液瓶。这样,辅瓶体作为高浓液的贮液瓶,主瓶体作为配液瓶体,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了。胡佳威的这个发明也取得了专利。
胡佳威还积极把握各种锻炼机会。2012年4月份时,他在学校主页上看到了“关于申请2012级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的通知。当时离交申请书只有3天的时间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写过项目申请书的大一新生来说,自然异常棘手。胡佳威不肯浪费这个机会,“重要的不在于能否成功申请,而在于在这个过程当中所学到的东西。”经不懈钻研与不断向学长请教,苦熬整整两晚,完成了终稿。功夫不负有心人,1个月后传来立项的好消息。“一切的苦我觉得都是值得的。”那一刻,胡佳威笑了。
万磊:执着是成功的良方
万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曾获专利授权1项,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校级奖学金、“升华杯”一等奖;另外,还荣获校“十佳大学生”“优秀学生”“马列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已获得保送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资格。
从大一开始,他就一直关注专业的国内外动态,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科研活动。在导师肖来荣教授的指导下,万磊申请了题为“变形锌铜钛合金抗蠕变行为研究”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
变形锌合金是适宜进行塑性加工的锌基合金,但是,较低的蠕变抗力成了变形锌合金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导师指导下,万磊初步研究出了抗蠕变性能较佳的锌合金成分。其中含Mn(锰)成分的抗蠕变优质板材的制备方法,还获得了专利授权。值得说明的是,这种项目此前只有大二、大三的学生才较多申请。“实践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提前做实验对之后学习专业课也大有裨益。”在实验期间,他积极配合导师和研究生学长们的工作,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主动参加他们的一些实验工作,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增强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寒假期间,住在长沙家中的万磊依旧每天都前往实验室。他每隔三至五天便要冒着酷寒,到学校换样。学校与家的往返时间长达3个小时。同时,老化的仪器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得出的数据也有所偏差。为了让实验结果精准,万磊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仪器,调整每一个环节。即使在春节期间,大家都在享受新年的闲适时,他还是坚持每隔三天来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那个时候真的很辛苦。”他笑着袒露。
保研的他仍坚持每天去自习。“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虽然不用像考研的同学一样,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但是还是要保持自习的习惯,复习一下本科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万磊传授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花时间看一下人文类书籍,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生活上的万磊也奉守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座右铭。大二时,他毅然报名参加了“湖湘百公里毅行”活动,用两天时间从长沙经湘潭到达株洲市。大三时,为做出尽可能详实的调查,万磊的足迹遍布长沙各个福利院和养老院。同时,他还每天晚上练长跑,做仰卧起坐与俯卧撑。即使到了11月份,仍旧天天坚持洗凉水澡。
从实验室最简单、最基础的实验,到申请国家级创新项目,再到申请国家专利。一路走来,兴趣是万磊一路疾驰的源动力,而执着最终铸就了他的成功。
杨小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有着非常强的上进心及创新思维,并且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微机原理课老师安剑奇这么评价他。杨小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自动化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两次,另获校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米塔尔奖学金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主持创新训练国家级A类立项项目、米塔尔项目等,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省二等奖;获校“荣誉生”、“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已获得免试攻读博士资格。
大三上半学期,杨小冬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他运用所学知识,对现有的太阳能追光系统作出改进,设计出了温度补偿感光电路板,并利用硅光电池短路电流随太阳光强度呈线性变化的规律,自己焊接通电路。此外,杨小冬还亲手编写了一系列相关程序。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获得专利。
大三,更趋成熟的杨小冬大大改进了自己以前的汽车辅助驾驶项目,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通讯方案。他思索:“是否与人类的通讯工具手机一样,汽车与汽车间也存在信息‘交流’,从而可以用来阻止频发的交通事故?”经过探索,他将一对一的NRF24L01的通讯工具,替代为同一网络内多辆汽车之间的最新的zigbee通讯方案。通过与团队成员合作,他还建立了栈式数据结构并配合迭代算法,实现了现有硬件条件下的高效通讯;同时,杨小冬还改善了原来的危险判断算法,采用GPS的差分算法提高了定位精度。经过这些改善,“可构建实时无线通讯网络的汽车避险系统”最终成功入选国家级项目立项名单。
期间的艰辛只有杨小冬能体会,单是选出一种合适的通讯方案,他便勤跑图书馆不下几十遍,还询问过十几名学长。为了改善危险判断算法,他通常是工作到深夜。成绩凝结着汗水,创业的艰难没让杨小冬畏惧,反而增强了他奋斗到底的决心。
大学三年来,杨小冬几乎每天晚上固定上自习,并以“最早到、最晚走”自勉。冬日的清晨,天还未放亮,他便哆哆嗦嗦地一溜小跑到新校,在空无一人的自习室,开始新一天的学习;每天晚上,他会在楼管员的催促下离开,此时楼下的自行车棚只剩下寥寥无几的车辆。人们都说,世上最难做的事是坚持。杨小冬每天都会坚持自习,三年来从未间断。就是在这不停的重复中,他不知不觉得到了升华。
2011年暑假,杨小冬在山东老家只待了几天,便回校为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做准备。他成为了全国电子设计赛成员中少数几个大二学生之一。7月的长沙,气温高达三十六、七摄氏度。在酷热的天气,他无暇顾及个人生活,竟然一星期没洗澡。最后自己都觉脏臭难耐,但是,工作起来又会忘记。
那些天,杨小冬每天都忙碌不堪:用电脑敲代码、熟悉传感器用途、掌握可编程芯片用法。累了,就在地上的凉席上睡会;醒来,揉揉眼继续坐到电脑前工作。调试硬件的空挡,杨小冬就在门外走廊席地坐至晚上两三点,困了用凉水洗脸以驱疲乏。“那段日子,基本没有娱乐与‘下饭馆’,经常都是叫外卖。能够出去撮一顿,就权当是度假散心了”。
“我觉得那是在大学里,知识增长最快、最多的一段时期。”他这样概括昔日的拼搏。皇天不负有心人,那次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他最终获得湖南省二等奖。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创新发明是无止境的探索与尝试,是不断的跨越与成长。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实现,也不仅仅是灵感的突然迸发。灵感的幼苗长成参天之树,需要以汗水辛勤浇灌。这群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才华出众的学子,一定能一路播种一路收获,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