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网络中心为我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保驾护航
来源:信息与网络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0日 作者:李淑堃 王向丽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结果,我校有18门课程获得“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这些课程于5月20日之前修改完善后,将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形式在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教育部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纳入了“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2012年首次开始申报工作,全国各省共申报1026门本科教育课程,专家经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着重审核了课程网上公开传播和使用的适用性,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性,课程基本情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建设基本情况,教学方法改革及在同类课程中的影响力和示范性,最终产生了675门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课程。全国初审通过率为65.8%。我校共推荐23门参与申报立项,通过率为78.3%。
我校的申报工作是在本科生院的主持下,由信息与网络中心下属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全力配合各课程负责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在整个申报过程中从服务器保障、申报技术支持、过程问题处理等各方面全力配合和协调各有关单位和个人,为确保这次申报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
1.领导高度重视。自接到任务起,信息与网络中心各级领导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具体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购置服务器,规划存储空间,并根据申报平台的特点,指派专人负责,在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平台的稳定性、扩展性和网络速度上都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2.明确申报指标。教育部所发的有关申报文件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为了使我校参与申报的老师尽快熟悉申报指标、了解平台功能、更好的组织素材,中心老师先期对平台进行了系统研究,很快就制定出了申报框架。对其中的“课程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就申报文件的大小,图片和视频的格式和分辨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我校申报课程不因缺项而影响评审。并为23门申报课程配置了引导员,引导各课程组填写申报资料,大大的减轻了我校申报教师的工作量。
3.讯息的中转站。由于申报平台主服务器访问量大,教育部对各省分时段开放平台,因此资料上传时间非常有限。信息与网络中心和本科生院及时沟通,中心的老师既要指导课程申报,又要及时和北京总站联系,并反馈各课程组申报过程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为我校申报赢得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4.全程监控。此次我校共有23门课程参加申报,中心把课程责任到人进行全程跟踪申报,对所有上传资料进行逐一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和负责人联系,尽快处理,确保了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对申报平台按要求进行实时升级,及时处理申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