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高端论坛第三届会议在我校召开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作者:潘泽泉

本网讯 :为了交流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经验,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高端论坛第三届会议于2013年12月14日在我校举行。88名来自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个省设置有社会工作专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MSW)的高校教师、湖南省内社会工作机构、长沙市民政系统、“三区”社会工作扶贫机构以及《社会工作》杂志社、《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杂志社的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开幕式、主题发言、分组讨论以及闭幕式四个阶段组成。开幕式上华中科技大学雷洪教授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分类原则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事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评估体系建设作了原则性阐述,他指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按类培养,明确定位,制定标准,规范评估”的原则推进。专题发言围绕社会工作办学模式、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社会工作机构发育与成长以及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理论提升等问题展开。发言人与发言主题如下:(1)武汉大学慈勤英:社会工作:社会承认的路径依赖;(2)郑州大学张明锁:关于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郑州大学为例;(3)江西财政大学陈家琪:对中部地区社会工作办学模式的思考;(4)长沙民政学院史铁尔: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行动研究;(5)中南大学潘泽泉: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研究;(6)湖南株洲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刘静林:广东经验在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株洲大同为个案。

学者们认为,2010年以来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迅速,机构成长环境日趋健康。社会工作让社会工作者找到了人生的幸福。“将他者视为服务对象”的“泛化”理念能够促进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社会工作强调默会知识的建构以及实践性理解,这不仅开拓了知识增长的途径,也对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中南大学潘泽泉教授特别强调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是应有之义,他认为应该将“人情”和“面子”的核心话语体系融入中国的社会工作体系,运用“人情关系”和“社会行为”推动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将“人伦社会秩序”融入到社会工作模型建构之中。

学者们提出的问题有:(1)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结构性约束严重。具体表现在: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专业社会工作培养从上至下缺乏基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尚没有建立;社工的价值追求与政府任务之间存在张力。(2)政府政策文件还处在宏观层面,不能有效督促各高校加大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力度,也不能够有效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具体操作,更没有给社会工作者提供可以预期的发展规划。(3)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无论在高校还是在实践领域都还面临巨大困难。

闭幕式上,郑州大学张明锁教授代表下一届轮值主席表达了2014年办会意愿。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