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湘雅院庆系列】董陵:纪念我的外公汤飞凡
来源:湘雅三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7日 作者:余希 蒋凯
今年,我们迎来了湘雅医学院的百年华诞。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湘雅文化,湘雅三医院举办了“百年湘雅 我与湘雅的故事”征文活动,征文得到广大职工和校友的大力支持,其中有汤飞凡外孙董陵先生,远在台湾的60级校友黄顺华女士以及医院老专家、年轻医生、护士、研究生等纷纷投稿,讲述自己与湘雅的情谊。
董陵先生现在供职于湖南郴州市第三医院人民医院,他在文中真挚回忆了他们一家五代的湘雅情,特别是其外祖父汤飞凡先生光辉而勤勉的一生。本网特刊发董陵先生的文章,以飨读者,缅怀校友,共庆华诞。
纪念我的外公汤飞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7月23日,湖南省醴陵县西乡汤家坪汤麓泉家里又诞生了一个男婴。其父给他取名叫汤瑞昭,他就是我外公汤飞凡。
1908年秋,省城长沙城南小学堂来了一个12岁的乡野毛娃,三年后毕业,他考入湖南省甲种工业学校。其实学工不是他的志向,他从小目睹家乡父老贫病交迫,就一直有志于悬壶济世,两年后(1914.12.8)湘雅医学院(Hunan-Yale College of medicine)成立,他毫不犹豫地从甲种工业学校退学,被破格免试英语录取为湘雅医学院首届学生。
七年寒窗,湘雅医学院第一届招收30名学生,到1921年毕业时只剩下10人。这10人中就有两名中国近代医学届的泰斗,那就是内科名宿张孝骞和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他俩成了湘雅医学院的一代骄子。我出生在“大跃进”年代,五个月后外公就离世了。那时的国家“运动”频繁,“大跃进”、“反右”、“拔白旗”’和十年动乱一个接一个。从我懂事起,只知道有外婆而没有外公。又因家庭成分太复杂,外公之死钦定为“畏罪”自杀,头上的戴有“国民党残渣余孽”、“反动学术权威”、“漏网大右派”等帽子,所以外婆、母亲、舅舅们“三缄其口”从未向我们弟妹几个谈及有关外公的片言只语。
时间一恍到了1976年6月,卫生部为外公举行追悼会,给外公恢复了名誉,并予以很高的评价。改革开放后我已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这才断断续续从母亲口中得知尘封近三十年的一些家事。回首往事,我家的确与湘雅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
1938年4月,外公已从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短期工作归国,来长沙组建中央防疫处,母亲就在这时出生在湘雅医院“红楼”病房里,外公为她取名叫汤梦湘(曾在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已退休)。26年后妹妹出生,父母又给她取名叫董雅(现任深圳某医院护士长),两人的取名寓意不言自明。
1970年,作为“工农兵”学员的表哥郑必先被湖南医学院录取,在这里学习了三年,并与同学彭丽君结为夫妻,双双留校工作。援藏后,分别调至江苏省卫生厅医政处和南京市儿童医院工作。
1972年,父亲董发新(内科主治医师)曾在湖南医学院附二医院进修心电图。
1991年,我到湖南医科大学医学情报系参加短期培训,师从柳晓春,方平老师。
1995年,二弟媳曾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二精神科进修,现任郴州市精神病院总护士长。
2005年9月,女儿董文婧从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护理系毕业,幸运地被录用为湘雅医学院二医院普外科护士,工作至今。
2012年3月,外孙龙博轩在湘雅医学院二医院出生。
前后100年,跨越一个世纪,我家从外公汤飞凡起到外孙龙博轩的出世,五代亲人与湘雅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五代人中要么出生在湘雅;要么学习在湘雅;要么工作在湘雅,他们身上无不铭刻着“湘雅”的烙印,我家与湘雅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割舍不断的情结。
这些年里,我收集了许多资料,大致了解到自己的外公,他在学习和科研中的点滴“小事”总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现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1、做个“霸蛮”的湖南人。因外公是免试英语进湘雅的(外语水平太差),入校初期,为了能听得懂外籍老师上课,跟上学习进度,他特意买了一本《韦氏英文字典》,天天背诵单词,以致后来字典的纸张翻得断了线,缺了角,他硬是将英文补了上来了,他的镜片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厚。有年放假回家,他竟闹出了错把哥哥认作父亲的笑话。后来他不但能顺利地听懂每一节课,看懂英文教科书,而且毕业时的两篇论文《A STUDY OF THE WASSERMANN REACTION》和《A STUDY OF APPENDICITIS 》,洋洋洒洒几万字,全部是英文写就。
2、做个善于学习的人。外公虽然有死背字典的故事,但他从不读死书。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后来搞科研工作,做起学问来,他都善于动脑筋。只要遇到难题,他总是不畏惧,不打退堂鼓。而是勤思考,反复推敲,至少想出三个以上的“点子”去攻克它,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攻克难题中度过的。
3、做个敢为人先的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公继承了曾国藩等湖南“蛮子”的秉性,尤其是在他去世的那年元旦,他为了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就是沙眼病毒,冒着双目失明的风险,瞒着家人叫手下私自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造成感染沙眼。又在其后的40天内坚持不做治疗,收集到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彻底地解决了70余年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方巴斯德”。
4、做个气节高尚的知识分子。外公在世的最后一个月里,所里天天开批斗会,要拔掉他这面医学界的“白旗”,但不管是做“思想工作”还是狂风暴雨般的批斗,外公从不屈服于“软硬兼施”,从不说违心的话,做违的心事。实在无路可走了,只得以死抗争!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下,一个60多岁的老头除了牺牲自己保护学生和同事外,还能做什么呢?真是天妒英才也!
以上几件“小事”,基本上勾勒出外公一生的为人处事,他的言行为我们晚辈树立了楷模。外公是湘雅培养出来的娇子,他一生的成就理应归属于母校的哺育,可以这样说,没有湘雅,就不可能成就汤飞凡!
今日之湘雅,已非昔比,在一代又一代湘雅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她已成为医学教育史上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
今日之湘雅,正面临着祖国教育改革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续写着中国梦。
百年湘雅,岁月如歌。如果外公在天有灵,看到今天我国政通人和,科技日益发展,国富民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看到自己曾经学习、工作过的母校已发展成亚洲一流学府时,一定会含笑九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