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人事改革:开启无固定期限用工试点工作
来源:后勤保障部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20日 作者:朱 可
本网讯 (通讯员 朱可)1月30日,后勤保障部33名非事业编制员工与学校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后勤人事改革无固定期限用工试点的首批受益者。
自2003年以来,后勤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自主招聘了80名人事代理制员工,经过着力培养、放手使用,其中大部分员工在管理和技术岗位起到了骨干作用,但因为身份问题一直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利于后勤骨干队伍的稳定。在现有事业编制员工结构老化、管理技术层次不高的前提下,后勤部门将怎样把年轻的、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的非事业编制员工留下来,稳定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骨干队伍,是近几年后勤人事改革探索的首要问题。
在学校“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改革氛围中,后勤部门一直把吸引一批高水平人才、稳定一批现有人才、造就一批青年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并在用人用工中积极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们采取优胜劣汰原则,制定《人事代理制员工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方式,经过严格的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以及合同期满考核,淘汰了一批不合格人事代理制员工,为后勤各单位的核心和关键岗位留下50名优秀骨干。2014年底,学校《关于在后勤、附属中小学试点开展非事业编制人员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后勤保障部制定《非事业编制人员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实施细则》,经过资格审查、个人申报、后勤保障部复核、公示、征求意见等程序,与33名合同到期、考核合格的优秀非事业编制员工慎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无固定期限劳动用工在后勤等单位的试点,是学校人事管理改革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解决了国家核定编制无法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另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此建立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型人事关系,加强了单位用工的灵活性。希望通过后勤部门无固定期限劳动用工的试点工作,在全校建立良性合理的非事业编制员工进入机制,为学校打造一支水平过硬、承上启下、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实现中青年员工队伍的滚动培养和良性循环,让中南大学真正成为汇聚优秀人才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