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创新与成才---王淀佐院士

来源:升华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1年12月30日 作者:--

这次到长沙来,是有一个活动,就是技术创新院士行,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江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不能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国家对创新非常重视。中央的政策就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这就是大家知道的自然科学基金。通过基金的支持来创新,在中科院有140多个研究所,有一个叫“知识创新工程”由国家出钱、中科院140多个所布置课题作研究,第10个五年计划共150个亿。这个主题是什么?我们国家还正在发展之中,首先是要在企业、工农业的第一线具备创新能力,所以国家政策就是技术创新的主题是在企业,企业里除了自己的人员创新外,它们也设置研究院,设计院,企业还不够,还要产、学、院结合,就是企业生产第一线和高等学院、研究院结合,来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就组织一个活动,就是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工程院每年组织十次这样的活动,组织相关院士到一些大企业讲学、作报告,回答企业提出的问题,也帮助企业搞好它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重大的技术问题。创新是很广泛的一个工程项目,全国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研究生、大学生也都会参与其中。

我再谈谈我们国家科技界正在谈论些什么热点问题。大家时常讨论科技创新当中的一些问题。虽然我们科技水平在不断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国家投入到科学研究经费,这几年是大幅度地提高,863、973等计划,投入经费总和达500多亿,这些数目都是相当可观的。报纸上也经常报道说,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拿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固然重要,拿得越多,说明它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就越高。但是也不能把诺贝尔奖看得过高,我们知道印度有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但印度的工业水平还不如我国,所以我们不必太看重它,当然能拿得多就是好。另外,科技界讨论多的就是浮躁的态度,就是说有些科技工作者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实实在在,急于求成,想急功近利,所以难免出现不恰当的行为。计划一下来,一些工作者忙于应付形式的检查,评进度、评奖,在报纸上宣传事迹,不能安下心来去做实验,它们所出的论文的质量不高,研究也不深入。甚至有个别的科学道德不好,弄虚作假,抄袭他人,一些结论站不住脚。这些就是因为浮躁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一个人如何做到创新呢?就在座的各位而言,首先要把自己的课程学好,只有具备基础知识,才能谈到创新。我们做研究,一般都要到图书馆去查资料,要研究这个问题,先看前人怎么做,有哪几步要做,要吸收前人的东西,把基础的搞清楚,才能有创新。如果学都没学好,怎么创新?简单的可以,但复杂的一些要有基础,比如说电视机里面的电器管到二极管,到晶体管,像这样的创新,假如没学半导体知识,怎么想得出来?所以一定要把基础课程学好。

其次,就是老老实实地去做实验或到工程现场去实践,因为想法和现实之间有一段距离,想法只是一个很粗糙的东西,还需要实践去考查、丰富、证实。这样才能使你的想法站得住脚。不论是学习、实践也好都是很艰苦的,一个很长时期的过程,你要埋下头来,定下心来,孜孜不倦地学、实践,也许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够一遇到困难就停,要一往无前。

另外,目的和动机也很重要。要为国家富强做贡献,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贡献。即使受到了打击,也不能停下来,为了自己的目的,奋斗不息。人民培养了我们,我们要报答他们,就要不断地创新,做出贡献。

最后一个,当你做到一个成就之后,如果你想得到更大的成就、创新,那就需要群体,一个人是做不出很大成就的,对待一个团体就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你要能团结大家,顾及群体的利益,不要只为了自己。形成一个团结的群体后,就能从不同角度去攻克一个问题,使问题得以更完美,无误的解决,从而取得成就。

我以上所说的就是科技工作工作者他要取得成就,能创新,走在科学前沿所要具备的基本的条件,试看那些有成就的大科学家哪个不是如此呢?好了,下面请同学们问问题,我来回答。

一同学:明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检测年,您认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的进行相比,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

王院士:我想无论是中国的研究生还是外国的研究生,他要想学好的话,就刚才我说的那几点都是共同的,要学好基础课程等,但国外的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比我国强,国外一些博士研究生的作业量不是很大,交出来的论文也不是很厚,但是他们要求的质量是比较高的,他们讲究的是数据准确与否,误差处理怎么样。但他们也同样有问题,读研时间长,有的研究生出外打工挣钱,很多时间也浪费了。但有一条我得说,我们中国的学生的思维好像不如国外的活跃,我们中小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压抑,长时间的压抑只能导致我们的学生毫无个性,不能够发挥独立性,久而久之,不能有创造性。而国外的学生比中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得多,这尤其表现在课堂上,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国的条件与国外也有很大差别,物质的差距也必将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不能就因此说国外的研究生所有的方面都比中国好,各有千秋,各有所长,虽然条件限制,但我们的研究生由于刻苦,在某些方面,他们也无法比拟。

二同学:您认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是留下来继续作研究,还是找一份待遇好的工作呢?

王院士:我想呢,不管是留下继续做学问,还是去找好工作,都要想着一点为社会、国家多做事。这要从本人的实际出发,依个人所长、有些人适合于在学校工作,有些人乐于在工业部门,还有些人善于交际,随个人所愿……。

三同学:有关专才和全才,您认为这两个就形式方面怎么样看?

王院士:我认为两个都好,一个国家要发展,文科、理科都必不可少,过去我们国家对理工科培养得多,而文科如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培养得少,与我们现在社会发展很不相适应,江泽民号召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没有懂法的人怎么办?这方面人才极为短缺,但在今后相当一段长时间内,理工科还是极其重要,毕竟我们国家还落后,要发展工农业必得依靠理工科人材,总之,做得好,两个都重要,做得不好,都没有用。

四同学:你怎么看待虽不是名人但写出有质量的文章而不被国内采用,反而被国外一些报刊采用?我们的体制是不是有些问题?洋学历是不是比土学历重要?

王院士:在学术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些有名之人写出的文章虽不怎么样,但屡被发表,小人物不被重视,文章时常得不到采用、发表,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但最近科学院有院士×××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小人物的文章在发表上的确有困难,但只要你的文章有质量,有内含,它迟早会被世人所承认的,总有一天会发表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恢心丧气,谁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不要浮躁,要有耐心,有关“洋博士”和“土博士”呢,又不能说谁好谁不好,应该说各有各的长处的了。由于一些我们无法达到的客观条件,“洋博士“确实在某些方面胜我们“土博士”,如英语、实验动手能力,我们远不如他们,但是我们“土博士”正因为没了他们“洋博士”的条件,做了很多习题,功底扎得深一点。条件差了点,但我们能做出好文章来,所以说不要厚“洋博士”,也不要厚“土博士”,崇洋媚外和盲目排斥外来东西都是不对的。

五同学:在您的一生中,您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你是怎么面对的?

王院士:我的一生总的来说还算顺利,受到曲折也许就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在那个时候,谁如果谁说了不合潮流的话就要受到批判,当时的大炼钢铁,口号是要“赶英超美”,刚解放全国只有10万吨钢,到1958年要达到1070万吨,怎么办呢,就全民炼钢,我们工大就有一个小炼钢厂,不够,就在地上掏了个洞来炼钢,那是不可能,我当时就说这不可能炼出钢的,讲这个就不行。我就受到了批判,说我对群众运动认识不够,有右倾倾向,批判以后,就去劳动,不准教书了,不能再做实验。对此,我想这样对待:别人在批判时,你也尽量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犯了这方面的错误,如果他说得对,那你就要接受,不断完善自己。另外一条,一遇到挫折不能就此放弃,要坚持下去,总有撑过去的时候,时刻准备随时可能出现的挫折,就不会太棘手。

六同学:在您自己的科研道路之中,您是迫于自身的情况去提高、改变,还是外界的影响、压力多一点?

王院士: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作研究是我的工作,可以说是被动的,毕竟我得工作,当然兴趣也是有的,这就是主观,也是自身的原因了,外界的压力主是“大压力”和“小压力”,大压力就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富强啊,我要努力啊,我要做贡献啊,小压力就是自身利益了,别人都混得不错,我也不能差啊,于是便迎难而上,当然,个人兴趣也十分重要,比如一家长让小孩好好学,给他压力,可他根本没兴趣,怎么压都不行的。

七同学:请问您:如果我在研究一个方案或做一个课题的时候,我是持之以恒只管做下去呢,还是随着社会变化的趋势而不断改变呢?

王院士:选准一个研究方向以后,你要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不能轻易地改变方向,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如果你选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恰当,你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研究方向错了后,你还是要勇于改正,不然不会出现好结果,不要一错到底,也不要见异思迁。科学的做研究、实验,结果证明那个路是走不通的,那也是有价值的,别人不会再做了。

好了,我就讲到这里!

(校团委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演讲题目为编者所加)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