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写在石长线上(二)

来源:运输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2年09月10日 作者:凌春雨

三 亮起中大对外的窗口

客观地说,我们的实践队员在整个社会实践中,在列车上展示了中南大学学子的良好形象。年轻的中南大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还不够大,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南大学。最初在列车上,还有人说中南大学是民办大学。

而我们队员统一的着装上面印着的“中南大学”和“大学生志愿者”的肩章,引来了很多旅客的兴趣。很多的旅客问我们的队员,是否是来打工,每天的工资是多少等等。队员们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对他们宣传中南大学,宣传交通运输学院,告诉他们自己是利用假期来进行社会实践而不是来打工挣钱的。

这样的实践让很多旅客了解了中南大学,了解了中南大学的大学生们,有很多人在列车上留言:中南大学的大学生是好样的,中南大学是好样的。

同时队员们在整个实践中的良好表现,为中南大学的大学生赢来了包括车组工作人员和旅客的高度赞誉。队员们白天辛勤劳动,晚上仍冒雨摘挂方向牌,弄湿弄脏了衣服而无半句怨言;有感冒了继续坚持工作的,更有流鼻血了还不肯去休息的,还有的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与外宾交流,针对他们的喜好进行细致的服务,外宾们对此进行了相当高的评价,也给他们这次中国之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视旅客为“上帝”,不停的扫拖、交流,为旅客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旅行环境,得到了广大旅客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有旅客在流言本上写道:你们如此热情友好、勤劳肯干,素质之高,尽显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列车长刘涛说:“这群莘莘学子,从学校走入社会,从书本到实践,他们能利用自己所学之长投入到工作中,面对成百上千的旅客,他们表现出的那种非常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这也许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缩影吧!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希望,也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复兴与强盛!”

四 队员相互关系的增进和了解

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和外界社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走进社会这个大舞台。同时,作为一个集体活动,它同样为每一名队员提供了一次互相了解和团队合作的经历。

由于实践队员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甚至来自不同的院系,很多队员是第一次见面和配合。但是共同的目的让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一步步成为好朋友。当中也有过摩擦,有过争执,但是最终我们的实践队员都能很好的消除误会,消除冲突,慢慢地整个实践队成为了一个团结的大家庭。队员们在时间之余,组织了球赛,讨论,聚餐等活动。

社会实践让队员们近距离的经历和体会了怎样和同龄人相处,怎样在一个集体中和别人配合、磨合。对于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来说,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很好地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相互协作、求同存异,完成共同的目标。这段经历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五 对社会的初步感知和队员的进步

一个在校园长期生活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存在着脱节,大学生就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代表。长期的校园生活和父母操办让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非常少,对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构成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了解。

而列车上形形色色的人成为社会的一定程度的缩影,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可以说,列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融在这样的环境里,这种经历对实践队员而言,本身就是一次和社会的碰撞与交流,对社会的了解与感悟。相信这些收获将会在他们今后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跑车的体验结束了,但是社会实践不会曲终人散,它是一个永远会影响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经历。在这短短十几天与社会的碰触与交锋中,大学生们累积了很多阅历,增长了很多社会知识,开阔了视野,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其进步至少有下面三点:

一是思想上的进步。从轻视劳动到尊重劳动,从轻视乘务员到尊重乘务员,不少大学生完成了对精神领域的荡涤和转变。

二是意志上的磨砺增强了大学生的坚韧。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砺着每名队员,六天的体验让他们的柔弱和娇气被一种叫坚韧的东西所取代。

三是促进了队员相互的配合和对别人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队员们慢慢有了“同理”心,会换位思考,能够理解了旅客的各种表现并想相应的办法去处理,能和自己的师傅很好的沟通,队员相互间的团队精神也有很大的增强。

作为一名高校的老师,我从中能感受到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带来的巨大的正面激励,它作为大学生有胆识的走进社会锤炼自己的一种方式,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并加以扩大。让当代的大学生既可以在书海中翱翔,又能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阔步前行。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