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责任伴我们同行:访第八届“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何泽仪、张晶、彭婷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3年12月08日 作者:邱海力
中南学子捧回“优胜杯”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我校六件参赛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并以总分260分在各路强手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最终赢得“优胜杯”。而文学院选送的,以三峡移民为调查对象的论文,作为6件中唯一的人文学科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也是我校文科作品目前的最高荣誉,振奋了学校所有的文科院系。
写论文,是因为我们有责任
采访的地点选在了图书馆前的草坪上。何泽仪和彭婷先到。彭婷正在翻一本韩少功的选集,要赶着完成期末论文。她们脸上的风尘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去,但脸上的笑容仍是那么明朗。好容易把张晶盼来了以后,我们的专访才真正开始。谈到论文选题《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湖南岳阳地区新市、杨林两地三峡移民为样本分析的调查报告》,何泽仪说是“责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三峡移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大学生,都会有一些社会责任。而三峡移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弱势的群体。我们希望对他们能有所关注,有所帮助。并且在我们去了三峡移民点以后,有很多感受,才萌发了想写论文的念头。所以,我们的论文并不起源于“挑战杯”,我们的研究也不会终止于“挑战杯”。
“特务”、“记者”、“下乡干部”的考察初体验
“第一次去移民点,准备不是很充分。咱们那行头:一个像特务,一个像记者,一个像下乡干部。”“那里的人很淳朴,以为我们是记者,坐车,不要钱就让我们上去了……”彭婷和张晶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她们的“考察初体验”。张晶:到杨林的时候,(移民)他们大概才搬过去。那房子表面看起来还挺好,以为过得还行,不象电视里说的那样。但进去看了那些农具呀,房子结构呀,才知道都不太好,过得挺苦的。那次了解情况虽不多,但忽然就觉得有压力了,责任很重。觉得应该把这个(论文)做下去。彭婷:让我感触最大,也最惊讶的是移民对我们的热情。这也是鼓励我们后来再去,并且继续做下去的原因。去之前我做了很多心理准备:可能会被赶出来;可能要花很大心思才能和他们沟通。结果却不是,他们很热情,很友好。这可能也因为他们在当地文化不被认同,当出现有人想走近他们的时候,不说依赖,至少很愿意与之沟通。
何泽仪她们从移民点带回了大量的照片。有移民的房子,他们谋生的小店,更有他们面对问卷,面对举步为艰的生活流下的热泪。基于多重考虑,在调查过程中她们刻意模糊了自己的身份。在移民眼里,他们很希望这些“上面下来的人”能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观。
思考——渐行渐远
从是否可行的角度出发,她们最终把考察点定在了岳阳。不仅从图书馆、网络上查资料,并且动用了身边同学、老师一切可能的关系,尽最大可能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采集数据,甚至翻阅相关古文献。在做论文的这一年两个月里,他们先后6次深入移民点发放问卷、考察访问、采集数据,回来以后再分析讨论。正是在这不断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她们的研究逐步深入,也挖掘到了更多深层次的意义。
张晶:较之去年在学校参赛的时候,后来我们又增加了很多内容。包括房屋、语言及其相关的一些数据材料。以前我们涉及经济的很少,这次加进了社会补偿标准、生活补贴……什么的。
彭婷:可能这也与我们拓宽了“文化”定义有关系吧。而不再仅仅是关注“文化适应与认同”。我从在岳阳地方工作的叔叔那里也听到一些事,像移民与当地人的一些冲突之类的。这些都引发了我们对移民安置问题的深层思考。也才使论文最后得以“升华”。
难忘的非典岁月
因为在讨论中碰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去一趟移民点,去年4月,她们又一次上路去了岳阳。彭婷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学校食堂正好开始供应防治非典的中药。
彭婷:到了岳阳,我们兵分三路分发问卷。再次看见我们,移民们也很热情,请我们喝茶、吃饭。基于多重考虑,都尽量婉言谢绝。但是那天我们做完调查,抬头一看他们把饭菜都摆好了,一定要留我们。感觉真的是很感动。我和张晶对视了一眼,留下吃饭了。心想:死就死吧!”
她们都明白那不仅仅是一碗姜盐茶,不单单是一顿饭,那是信任,是真情。也让她们也更加明白了“责任”,和这背后的巨大动力。
广州之行
11月的广州还很热。和来自众多名校的参赛者同台竞技让它们心潮澎湃。而且,她们成功了!她们捧回了“挑战杯”,更收获了许许多多……
因为比赛是采取展览形式,从20号开始接受专家、学生的质询和提问。这份以湖南岳阳为例的调查报告更是吸引了许多广州的湖南学生。他们甚至要求用长沙话进行采访。这自然难不倒彭婷。当浓浓的湖南腔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展览馆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停下来,久久观望。而这种关注在何泽仪看来是一份珍贵的希望。她说:“这可以引发中国更多的,有知识的年青人来关注我们国家的弱势群体。这样会有些希望吧!(对移民有所帮助)”而更多相关专家、老师的提问和意见更让她们开阔了眼界,收获颇丰。
在广州度过的这一周,是辛苦,但充实又值得回味的。为了20、21号两天的专家质询,她们通宵准备材料。除了出华工去统一服装以外,她们没来得及好好看看美丽的羊城,但那座城市却给了她们最为美好和珍贵的回忆。
论文内外,字字关情
这篇论文凝结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太多太多的真情。在这相携相伴的一年多里,何泽仪、张晶、彭婷三个人一直共同面对压力,共同承担。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并最终坚持到底,分享成功。而来自文学院领导、老师的指导和巨大帮助,更让她们发自内心的钦佩和感激。
何泽仪:欧阳友权院长有一些提纲挈领,纲领性的指导。王章华书记给了我们具体的帮助,比如政策上的支持。因为老师们基本上都是带我们的。他们多次,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三个人还讲起了白寅老师不顾夜深,仍指导修改;李星辉老师虽产后体弱,还和她们一起完成了方言调查;蓝爱国老师提供了不少创意和思路;以及现已离休的何学威教授的指导……还有刘青松老师、杨雨老师……老师们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真诚的指导让她们觉得可敬又可亲。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北大精神”
载誉归来以后,她们受到校内外的媒体广泛关注。对此,她们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何泽仪:我们之所以会配合校内外媒体做这些事,是因为我们很想知道这件事会有多大的后续效应。是不是真的会因为我们的一些努力,给我们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很好的极力,有一些新的角度。比如我们做学术应该怎么做?是不是我们真的有资格去质疑和怀疑我们的院校是否有文科氛围。这次我们学到了很多,也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因为这次我们是跟北大、厦大、中山同台竞技。其实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并不大。问题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在北大,而是我们缺乏一种北大精神。然后你就会发现,除了埋怨,我们还可以做很多。
18:30,采访结束的时候,太阳已经沉下去了。但天空灿烂的颜色足以预示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