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新蓝爱心 情满星城---记我校“新蓝爱心家教工程”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06日 作者:李雄洲 张学芳

2002年,在朱镕基总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号召下,我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几个学生自发牵头组织了一个义务家教的活动,该活动得到了新蓝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赞助,因而取名为“新蓝爱心家教工程”。

“新蓝爱心家教工程”是由我校、长沙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联合主办,由新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协办,我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承办的一项大学生用知识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

此次活动由我校选派100名优秀贫困大学生为长沙市100户贫困家庭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家教。志愿者们的家教是全免费的,连车票也要自己报销,而且勤工办有明文规定:志愿者不许在学生家里吃饭,不许接受学生家里送的礼。我校将给予每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150元/月的补助(用于补助车费和误餐费),并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由我校勤工助学中心具体实施。

第一期“新蓝爱心家教”于2002年启动后,得到了我校有关领导和长沙市社会劳动保障局等各方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在全体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底,在总结和完善第一期爱心家教的前提下,我校又启动了第二期“新蓝爱心家教”工程。现在,为期一年的爱心家教工程又将落下帷幕,那么这一期爱心家教与第一期相比又有哪些完善和发展?效果又如何?社会反应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门走访了有关部门及部分家庭和志愿者,希望能对第二期爱心家教情况有更系统深入的认识。

勤工办:无私的坚守 无怨的奉献

在整个“爱心家教工程”中,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是由我校勤工助学中心具体实施的。可以说,勤工办的工作,既是整个工程得以顺利实行的前提,又是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奠基石。

第二期“爱心家教工程”启动时,学工部成立了专门的“爱心家教工程”筹备组,从前期宣传、志愿者招募培训到后期管理,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组织。通过电台、海报、横幅、展板和网络等的宣传,全校有5000余名同学通过现场报名或网上申请等方式报名加入“爱心家教”志愿者的行列。勤工办工作人员郭媛媛,至今清晰还记得去年“爱心家教”报名现场之“火爆”——在校本部立言厅里,2600多名同学把楼梯都排满了。经过两天的初试、复试,工作人员从报名者中遴选出100名富有爱心、责任心的志愿者,分为英语、初中全面、高中文科、高中理科四个组别。然后从安全、礼仪、授课、沟通等多方面对这100名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训合格后,100名志愿者与来自岳簏、雨花、芙蓉、天心、开福五区的指定家庭双向选择并签订合同书。万事具备,第二期“新蓝爱心家教工程”于2004年12月22日正式启动。

工程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勤工办工作的结束,相反,更艰难,更烦琐的事情正扑面而来。针对首届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次他们每个月都会有对家长的信息反馈表,家长对志愿者的满意度,每个月都要把它们整理出来,用作年末的考察评优参考。如果发现什么问题还要及时找到志愿者,及时解决。此外,每个月爱心家教组都有一个回访任务,一方面是看志愿者的表现怎么样,同时也能发现一些情况,比如说志愿者孟祥利在教学生郑静旋的同时又自愿免费教了她的邻居肖卓志,这也是我们在做回访的时候才发现的。”

此外,校外的很多媒体,《中国教育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湖南卫视、经视、红网、中南大学新闻网等都对这个活动进行过相关报道。此外,不仅仅是长沙,还有许多湘潭、株洲、常德的家长也打电话来进行咨询。除此之外,附近许多高校,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到‘新蓝爱心家教’的队伍中来。”

志愿者:“我们用良心坚持”

“新蓝爱心家教工程”的主体,就是那100名志愿者。正是他们以火一般的热情和执着坚守着这一份信念,将真情的火种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过去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志愿者们在感动着所帮扶的家庭和学生时,也时时刻刻地被他们所感动着。

政管院的研究生熊琴,是所有志愿者中路途最远的一个,她每次去上课,都要花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但是,她仍然是坚持每周一次从未迟到过,为了更好的了解爱心家教的实施过程,记者随同志愿者熊琴一起到家教儿童小涛家中,这是一家非常贫困的家庭,小涛父亲下岗,母亲只有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还有一个身患重病的奶奶,现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涛看到一周才能见一次的家教姐姐,甚是高兴。赶忙拿出上次姐姐布置的作业,让姐姐检查。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超出了老师跟学生的范畴。去年的11月份,小涛父亲从居委会得到这个爱心家教的名额,告诉小涛将会有一个中南大学的姐姐来跟他上课了,从此以后,熊琴的爱心家教生涯开始了,“以前,也曾为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做过家教,而且报酬也很高,但感觉到在爱心家教的海洋里更能体会到奉献爱心的快乐!

类似的感人事迹还有许多:志愿者孟祥利,看到所教学生的邻居家庭也困难,自愿免费承担起了他们孩子的家教义务;志愿者刘诚的辅导对象是一个脑瘫儿童,由于接受能力有限,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要远比其他志愿者多得多,但是,在签合同时他也毫未犹豫,“既然选择了,怎么还能有退缩的理由呢?”……一件件、一桩桩,让人怎么感动得完。

心灵的交融,使志愿者们和辅导对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熊琴每次教完要回家时,小姜涛总是抱着她的腿不放。孟祥利的室友和同学都知道,她有个“妹妹”,这就是她的辅导学生郑静旋,几乎每个周末,祥孟利都会把她接过来玩;今年暑假祥利只回家了几天,就匆匆赶过来给静旋补课。测控002班的蔡坤,至今难以忘记那“一瓶水的故事”:一次去家教时,学生的父亲从抽屉里拿了瓶矿泉水给他喝,后来才知道,那是居民区放电影的时候发的水,学生父亲舍不得喝,一定要留给蔡老师……

在勤工办的抽屉里有一大沓信,都是学生和家长写过来的感谢信。虽然语言都很质朴,但是都饱含着那从最纯真的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句句感谢。

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换,朴质抑或华丽的语言,都无法将它表达穷尽,志愿者们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道德在这里常驻!

是什么让志愿者们始终如一的坚持呢,熊琴的一句话道破了所有的疑问:“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良心坚持着!”

家长:万语千言,释不尽一个“谢”字

记者在勤工办采访时,得知工作人员第二天正好要做回访工作,于是便趁机随他们一起走访了几户帮助对象。

在郑静璇的家中,肖卓志的父亲在隔壁听到孟祥利的声音,马上仍下手中的饭碗,从屋里跑过来:“孟老师啊,今天学校里开家长会了,他们班主任说肖卓志最近成绩进步很大,我真的要感谢你啊!” 三十多岁的汉子,高兴得像个小孩儿一样。静璇的父亲得知我们来访,也从工作地方赶回来。坐谈中,两位汉子一直滔滔不绝,但是千言万语,都离不开这句话:“这个活动办得好啊,我们真的要感谢政府,感谢学校和社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孟老师真是个好老师,我女儿在她的教导下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真的要好好感谢她!这个活动办得真是好啊,真希望它能继续办下去。我们还在商量要给你们送一面锦旗过去呢!要是说建议嘛,要是它能不中断,而且规模再大一些,那就好了。”

姜涛的母亲本来就不善言谈,但是简单的几句话同样也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对于你们的帮助,我们只能说谢谢了,希望孩子将来长大了一能像你们一样,去帮助别人!”

类似感谢的话语,勤工办的工作人员是见得多了,因为每一封家长们写来的感谢信中,都洋溢着这样发自心底的感激。

社会:请将爱心火炬代代相传

据悉,第二期“新蓝爱心家教工程”共挑选出100名志愿者,有57名男生、43名女生。其中86名本科生、14名研究生。活动进行中有6人因考研或其他原因退出,其余全部从2004年12月——2005年9月坚持家教。九个多月来,我校爱心家教志愿者开展家教活动1100余次,授课时间4400多个小时,平均每月授课576小时之多。100%的志愿者在此活动中受益,其中92%倾向于投身实践,升华自我,78%认为这是个传播知识的好途径,另有39%的志愿者在其他方面受了影响,100%的志愿者在课前准备充分,100%的志愿者与家长沟通良好。

面对这些可喜的数字,我们心中有着无限的欣慰,第二期爱心家教工程很快就要结束了,勤工办也在筹备第三期的爱心家教工程的开展。面对前两期志愿者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面对帮扶家庭孩子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家长堆满感激笑容的朴实面孔,面对还有更多家庭因得不到名额而失望的神情,我们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第三期爱心家教工程中来,将爱心火炬代代相传!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