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佩琳教授与信物院入党积极分子探讨“研究生与创新型国家关系”
来源:新闻网/信物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5日 作者:祝建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考研时学生又应怎样选择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和导师?研究生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随着考研趋势的渐热,以上这些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学子们的关注。
    5月13日下午3点,信物院关工委主任温佩琳教授受学院学生本科第二党支部的邀请为学院入党积极分子作了“研究生与创新型国家关系初探”的主题报告会。会上,温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就以上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温教授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历史的三个阶段:一)建国初期至“六五”期间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标志有:讲师以上知识分子的比例少;大学生读书实行公费制;在校学生与科研人员的比例在4:1到7:1之间;研究生的招收刚刚开始并不占据重要比例。二)“七五”至“十五”期间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并重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标志有:定位副教授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由公费制转为缴费制;在校学生与科研人员的比例增加;科研人员的结构由原来的正宝塔型转变为现在的倒宝塔型。
    接着,温教授用详细的数据表明了现在我国的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排第28位,只处于中下水平。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有: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尖子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等。由此,温教授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大学将进入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体的阶段,并指出“在此形势下,作为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目标的中南大学应该把自己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过河卒子,只能前进,无后退之路。”
    然后,温教授分析了攻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有:满足国家的需要;适应本科生就业市场的变化;投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满足工作的需要;为自己真正踏入社会做缓冲。并重点指出研究生的专业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在高校工作,本科专业方向是基本要求;创新需要与爱好相结合;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及自己所向往的就业领域。关于导师的选择应该要结合导师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导师的开拓精神,导师的容纳精神等三个方面予以综合考虑。
    最后,温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研究生课外兼职,研究生课题的选择等相关问题作了详细回答。并鼓励同学们:“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本科生应创造条件攻读研究生。”
    温教授生动诙谐的演讲风格,深入浅出的演讲方式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使同学们深受启发。
    此次活动由信物院学生本科第二党支部主办,信物院党委副书记戴前伟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信物院各年级入党积极分子到场并聆听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