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周末讲座谈普希金与狄更斯
来源:外国语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6日 作者:韩俏俏
5月23日下午, 外国语学院学术周末讲座迎来了湘潭大学张铁夫教授和童真博士,他们在外国语学院会议报告厅为广大的师生分别做了题为《普希金的世界性》和《狄更斯在中国的接受》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外国语学院何云波教授主持。
讲座中,张铁夫教授首先提出作此研究的原因,普希金的世界性只在一些国家得到认可,而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英国、法国和美国持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在法国,由于政治原因和读者对散文的兴趣超过诗歌,因此普希金创作的传播不能不受到影响;在英国,普希金一直被拜伦的阴影所笼罩,被认为是“拜伦的模仿者”或“俄国的拜伦”;再加上美国没有自己的态度。
张教授重点讲了普希金世界性的几个方面:“阅读视野的普世性”,仅《叶甫盖尼·奥涅金》一部作品就提到了六十余位外国作家和学者;“对世界的多元观照”,他创作过不少政治题材和世界文化题材作品,从早年的拿破仑作为暴君和侵略者到后期思想上的君王就体现了此点;“普遍价值观与普遍人性的颂歌 ”,普希金的诗中所说的自由、善良、宽容,与莎士比亚所说的“真、善、美”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是普希金整个创作的灵魂,同样是普遍价值观和普遍人性的体现。
“从俄罗斯的‘初恋’到全世界的爱恋 ”;普希金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一百五十多种文字,拥有近两百个国家的读者。演讲即将结束时,张教授与在场师生就俄国浪漫主义、普希金的作品创作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探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随后童真教授带来了另一场精彩的演讲,童教授选取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三个典型的译本:1908年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1950年董秋斯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和1980年张谷若翻译的《大卫·考坡菲》。这三个译本的时间跨度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林纾本人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又接受西方文化,是一个“半新半旧”的人,他的翻译就很保守并有局限性;董秋斯最大限度地忠实原作,而忽略了文化差异,是“硬译”的代表,反映了中国五四时期激进的思想和文化形态;张谷若在理解、沟通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两种文化的权力支撑,通过对原著语言的整体把握而获得了较好的译作。最后,童教授提出在文学翻译中,只有对异域文化尊重,对本族语言自信才能获得成功的译作。童教授还与观众讨论了文学翻译的相关问题,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深刻思考,给将来致力于翻译的学子们以思考和启发。
本次讲座,张教授和童真博士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座内容精彩纷呈,让在座的学子受益匪浅。
相关链接:
张铁夫教授,湘潭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会长,曾获俄罗斯联邦政府普希金纪念奖章。
童真博士,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专业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