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只因有梦想——记“十大杰出学子”郭彦蕊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5日 作者:戴灿 李妍
最初对郭彦蕊有所耳闻,先是佩服其四年拿了四万多奖学金,接着是惊叹他竟然放弃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机会,就为了自己创业,心中默默感慨这世上果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能够见到郭彦蕊,是在“十大杰出学子”的颁奖典礼上,这感慨就添了条“人不可貌相”。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党员、中南大学“校十佳大学生”、湖南省大学生学习标兵,校特等奖学金、国家一等奖学金、钻石奖学金、米塔尔优秀学生奖、米塔尔创新创业奖、宝钢教育奖学金、湖南省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这一长串荣誉所造就的光环笼罩下的,是一个看起来质朴、谦逊的小伙子。从煤油灯下到实验台旁 梦想的坚定郭彦蕊说他没想到中南大学会如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出生在河南偏僻山村的他,小小的“煤油灯”陪他走过了小学和初中。家境的贫寒让他从小就萌生了创办公司的梦想,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贫困,创造财富。那时,这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他从没有放弃一步一步地去接近这个梦。
中南大学给了他接近梦想的机会。2003年,郭彦蕊被中南大学录取,他活跃的思想和观念慢慢清晰化,心中原有的梦想也变得越来越坚定,他暗下决心要好好把握每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创业梦想变为现实。
在本科阶段,他在以优异成绩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自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二开始,他就主动联系学院专业课老师,提前参与科研项目,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他还积极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产品信息,曾先后在几家公司做过兼职。立足于本专业,从个人兴趣出发,是郭彦蕊总结出的大学生创业能够更快实现理想的一条最佳途径。
但是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
2006年10月,他和原有的团队成员共同筹建了“睿新科技”创新实体,以“多功能轮椅”为载体,积极开展创业的筹备工作。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共同筹划实体的下一步发展。以为梦想就要快实现了,但由于经验不足,最后项目以失败而告终,团队也解散了。这次经历对郭彦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甚至想过放弃他的创业梦想。
创业培训班 梦想实现的转折点梦想的力量是令人惊奇的,似乎上天也不想辜负有梦想的人。就在郭彦蕊沮丧失望的时候,我校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SYB创业培训项目。郭彦蕊对自己的创业梦想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经过层层选拔,他有幸成为了SYB首期学员。经过培训,他开始把学到的创业理论与创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006年12月,他带领实验室项目成员组建了创新团队,开始科技型创业。经过他们改造的“智能球团抗压强度测试机”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投入生产实现赢利,给下一步公司的成立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初步的成功给郭彦蕊注入了激情与动力,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实体力量进一步增强,研发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7年7月,国家资助大学生创业,他们积极准备,申请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性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注册了长沙高新开发区硕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的未来 梦想的延续经过团队合作努力,如今 “硕博电子”已逐渐步入正轨。公司于2007年9月就开关磁阻电动机控制装置与黑龙江鸡西庚辰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初步预测盈利空间达500万。郭彦蕊的言谈间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了自信。
谈及成功的经验,郭彦蕊显得非常谦虚而又诚恳。他敬告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首先就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创业的路上走到现在,有过小小的成功,却也有更多的失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创业更是有其特殊性与艰巨性,有志愿自主创业的同学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业的征程绝非一帆风顺。知道了这一点,遇到一些困难也就不必气馁,坚持住,积累自己的成功,必然可以实现梦想”。“其次,有了心理准备还不够,还要具备完整的创业素质。这里我要强调的,不单单是技术、物质上的储备,还要培养恰当的、广泛的人际关系;不断充电,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建立一支可信可用的团队,才能保证你不断前进。”
在自我理想一栏里,郭彦蕊写下的,是“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母校,回报社会!”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应该是每一个开办企业的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会将回报社会写进自己的理想。
提及此,郭彦蕊说了一句“中南大学待我不薄!”“由于家庭贫困,我几次面临辍学的危险,但进入大学后,学校颁发给了我多笔奖学金,让我得以安心完成学业。而我创业的机会,亦是学校提供的平台。我创业的目的,并不仅在金钱,自己开公司可以吸收人才,缓解就业压力,这也算是对母校的一点回报。个人认为,社会个体对于集体的贡献是其能力的体现。我现在的能力,还只是能回报母校,我将继续努力,争取贡献更多,实现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