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邓起东院士八字箴言赠学子:设计人生,努力奋斗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作者:程海威 摄影:刘柱

主讲人档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这位年高德劭的长者“头衔”真挺多!

国内外发表论文230篇,专著13部(第一作者9部),论文227篇(第一作者96篇),论文被SCI收录28篇,SCI统计引用762次,丰富的学术著作是他近五十年不懈奋斗结下的累累硕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1991年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众多“重量级”的奖项一一揽入怀中,他的成就让人惊叹!

英雄迟暮,宝刀不老。年过七旬,但邓起东院士依然精神抖擞、风采依旧。5月7日上午,新前101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掌声连连, “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院士系列报告会之邓起东院士专场隆重举行。原校规划与发展部部长彭省临,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戴塔根、院党委副书记谢国柱、副院长吴湘滨以及研究生、本科生代表200余人到场聆听。本场院士讲座由校团委和地学院共同主办。

漫步人生:使命感和坚定的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人这一辈子,走过的路简单又复杂,要取得成就并不容易,我有八个字要送给大家:设计人生,努力奋斗”,报告会一开始,邓起东院士寄语学子。

1956年,怀着对地理的迷恋和为祖国寻找宝藏的少年壮志,邓起东报考了我校(当时为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196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构造地质研究工作,开始了在地球科学事业上探索的征程,并且一干就是48年。

地质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被子、罗盘、榔头、水壶、方便面、手电筒,他曾只带着这些“宝贝”, 经常在环境恶劣、罕有人迹的地区开展研究。山西、河北、辽宁、四川……天山、阿尔泰山、横断山脉……邓院士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海岛边陲,还去过美国的圣安德列斯断裂和日本中部的许多断裂带进行考察。

“地震灾害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损失、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周总理‘搞好地震预报、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的号召给了我满腔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从小树立为地质事业献身的理想也促使我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邓起东院士这样解释自己克服重重阻力、开展地质研究的动力来源。

科研实践:认真踏实,追求完美,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邓起东院士认为,搞科研不能随波逐流、盲目浮躁,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努力奋斗,“人的一生可能做不了很多件重要工作,但每做一件工作你都要全心全意认真去做,要做到同一份工作别人很难再达到一个新高度。”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邓起东院士始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追寻,不断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先后进行了剪切破裂带研究、山西断裂带剪切拉张成因研究、海城地震及其发展构造模型研究、华北活动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第一份全国地震区划图绘制等科研工作,每一项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

赤子之心:西学东用,学成归国,抱定爱国之志

邓院士告诉学子,他虽没有赴外国留过学,但曾多次去过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进行考察和开展学术交流。美国曾承诺为他提供优厚待遇、安置好家属,挽留他留美工作,但他都婉言谢绝。

“我知道,在国外能学到很多新知识,生活待遇也不错,但让我留在美国工作,我不能接受,我的心无法融入,我愿意一辈子做中国人!”邓院士真挚地爱国之志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学子。

邓院士鼓励学子外出交流学习,一有出国的机会他便带着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一同前往,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我都会动员自己外出留学的学子归国做贡献!”

邓院士将自己的一生深深扎根于祖国,并期待为国家的地质研究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报告会上,邓起东院士还与学子进行了互动交流,学子争前恐后地踊跃提问,就怎样看待东西方文明间的差异、怎样处理自我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间的关系、我国地震预报预测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等问题求解邓院士,邓院士一一给出精辟、睿智的回答。

最后,邓起东院士在院士留言册上写下了自己的祝愿:祝母校发展得更好,祝学友们更快地成长。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