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先德院士做客“大地之子”论坛 谈矿物冲击变质作用与科学人生规划
来源:地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1日 作者:张志
6月5日上午9点,应我校地学院邀请,国际矿物协会前主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教授做客“大地之子”学术论坛,为我校师生做了主题为“矿物冲击变质作用及其在地幔研究中的意义”和“如何规划科学人生”的学术讲座。地学院副院长吴湘滨教授、校“升华学者”彭建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省临教授、谷湘平副教授与地学院百余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谢先德院士围绕“矿物冲击变质作用及其在地幔研究中的意义”,着重从我国“矿物冲击变质作用”的研究历程、冲击变质理论的几点创新、地幔的矿物学模型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讲述。六十年代后期,随着空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冲击变质”名词和理论。以谢院士为主的科研团队从1964年起,结合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地表喷发式核试验,进行了岩石和矿物的冲击变质研究,并于1973年在国内介绍了冲击变质,有力地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讲座中,谢院士结合大量图片展示了该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研究和工作经历,对矿物冲击变质作用和研究意义做了重点讲述。
在谈到“如何规划科学人生”的主题时,谢院士结合自己对地学研究工作的心得与体会,指出规划科学人生必须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谢院士认为,青年学者和学生首先要向前辈学习,肩负历史责任,献身科学事业;其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然后是要放眼世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为国家争荣誉;同时还要注意以人才为本,积极培育新人。最后,谢院士寄语学子:立定志向,勤奋学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做好本职工作入手,防止浮躁情绪;不应过分计较个人名利,而应团结一致,做一些真正科学上的突破,将前辈们开创的宏伟事业发扬光大。
讲座结束后,地学院谷湘平副教授对谢院士的莅临再次表示了感谢。谢院士以丰富的事例和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其学术观点和科研感想,令在场学子受益匪浅。
据悉,本次讲座由研工部主办,地学院研究生会承办,是地学院第二届“大地之子”研究生学术论坛国内外专家讲座的第四讲。
相关链接:
谢先德:出生于1934年10月,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赴苏联矿业学院留学,1959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1990年当选国际矿物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谢先德教授是中国硼酸盐矿物学、动态高压矿物学、陨石冲击变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在矿物研究中,共发现硼酸盐新矿物2种、硫酸盐新矿物2种和磷酸盐新矿物2种。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对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场区的选定和爆后地质效应综合研究做出了贡献,并为我国首次地面成坑核试验效应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我国率先开展动态高压矿物学研究,取得了有实用价值的新成果,首次用陨石作靶样作人工冲击实验,取得了有关的定量化模式;研究地表陨石坑中石英单晶颗粒,发表了新的石英变形七阶段模式。近年来,带领课题组研究在太空中受过强烈撞击的陨石矿物微结构,发现了一系列新矿物相和处于非平衡态新物相组合,由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概念和新观点,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主笔或参加编写专著10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140篇,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居国内地学界之首。其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获美国奖励1项。
2007年一个以谢先德先生命名的超高压相矿物——谢氏超晶石(xieite,斜方晶系Fe2+Cr2O4)获国际矿物学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