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我们正年轻”——陈赫教授谈理想大学生活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6日 作者:邢玉婷(实习记者)

11月13日下午,由文学院及升华读书社联合主办的“理想的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陈赫教授访谈暨升华读书社社刊发布会在文法楼222隆重举行,升华读书社创始人陈赫教授与来自我校各二级学院及长沙理工大学等兄弟高校的学子分享了自己对于理想大学生活的看法与感悟。

巧释大学“四部书” “朝花夕拾”也需有花可拾

“大学四年就好像鲁迅先生的四部书:大一是《彷徨》,大二是《呐喊》,大三是《伤逝》,大四是《朝花夕拾》。”面对社会上对大学生活的如此说法,陈教授用自己对古诗《金缕衣》的另一种诠释作了回答: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想有花自己种”,莫待无花空折枝。他认为大学生不可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要想“朝花夕拾”首先要有花可拾。

陈赫教授认为,人生不同阶段都要有其最重要的任务,而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读书,广义来说就是学习。要想使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效率,重要的是学会管理好自己,要学会惜时如金。他以沈尹默老先生的《惜时诗》与在场的青年朋友共勉:“少年每自喜,费时如挥金。谓此明日事,何用惜寸金。明日诚当有,要知已非今。一生只此日,易过难重寻。”

当被问及“读书的目的何在”时,他从读书与“谋职”、“美满的婚姻”、“生存质量”、“成就感”、“自我实现”及“为社会做贡献”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尤其对于“为社会做贡献”这一点,陈教授说:“我认为这一条对前面五条有一票否决权。前面五条做得再好,如果不能为社会做奉献,我就全部否决了。所以,这六条是缺一不可的。”

自然与人文兼修 走出“半人时代”

陈教授虽为理工科出身,却在人文学科方面有很大的兴趣与成就。“有人说我是狗拿耗子,我觉得这个名分很好。”他用赫胥黎愿做“达尔文的猛犬”来类比自身的情况,“古典体诗词这么好的民族文化遗产,人家要抛弃它,我为什么不能做保卫它的‘猛犬’,来保卫它来推广它呢?”

陈赫教授认为,大学生加强人文修养非常必要,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增强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学术论文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有助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更有助于形成美好的精神风貌。

当被问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活的关系时,陈赫教授提到了梁思成先生关于“半人”的概念。“半人,是指‘不完整的人’,文理分家走到极端就会产生两种半人”,“侈谈人文不通理工的叫边缘人——我理解就是没有什么本事的人,干不了活的人;另外一种只懂理工不通人文的,他叫空心人——我理解是没有灵魂的人。”他明确表示,反对高二的文理分科,认为这是在培养“半人”。

“我们正年轻” 独特风格引发共鸣

“言者有功,闻者高兴。”这是陈教授自己修正和重新诠释的一句名言,而这句话,也恰好呼应了他的讲座风格。陈赫教授在讲座中侃侃而谈,不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的语言令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听了陈教授的讲座很有感触,感觉自己知道该做什么了”,来自长沙商贸旅游学校的付娟同学如是说,“刚刚大一的我真的有点迷茫,不过现在感觉有了方向感。”

“我觉得他最吸引我的是他的魄力和人格魅力。他讲话思路清晰,特别有感染力,好多新奇的观点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作为听众,却感觉和他没有距离感,就像他创刊词上说的‘我们正年轻’,他的观念和我们一样年轻!”土建院的高文宝同学这样激动地告诉记者。

商学院的蔡洪鹏同学表示:“我是慕陈教授的名而来的。他总是敢于说别人不愿甚至不敢说的,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很有说服力,听者很受益!”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