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三周年特别策划:我校“爱心湘川”社会实践队记录汶川重生路
来源:文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2日 作者:孙文杰
【编者按】今年是汶川地震三周年,清明时节,我校“爱心湘川”社会实践团队的三名同学踏上了前往汶川的行程。团队成员之一、文学院08级学生孙文杰用笔记录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感受,用镜头带领我们走近震后灾区重建的新面貌。
三年前在电视上关注焦点,如今已成为我们脚下的一个地点,让人恍然间产生时空穿越的感觉。
汽车行驶在都汶高速公路上,确切的说,这条路根本算不上“高速”。汽车行驶得很慢,其中有一段路程可以称之为“蠕动”,一辆一辆的汽车首尾相接,犹如盘旋在山上的一条长龙。狭窄的道路一边是遍布裸岩的高山,一边是没有围栏的“横断河床”。古人在诗中哀叹“蜀道难”,我则在心里惊叹“蜀道险”。
穿过一条条隧道和一座座高山,我们终于来到了汶川县城。
俯瞰汶川新面貌
我以为这里还会笼罩在悲痛之中,但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他们的伤口已经愈合,甚至除了刻意的保留外,这里甚至没有了疤痕。街上的菜市场热闹非凡,悠闲的老人在家门口玩纸牌,人力三轮车擦肩而过留下清脆悦耳的铃声在耳畔回荡,几个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妇女高兴地谈笑......这一切让人很难以同一场巨大的灾难联系起来。
热闹的街市
重建家园的羌族妇女
#pagingflag#
重建中,汶川在改变
远处机器轰鸣,循声望去,有的是加固山体,给脆弱的大山穿上一层厚厚的钢筋水泥铠甲;有的是建造楼房,为人们重建家园。静静地沿着宽阔的马路往前走,默默地观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既欣喜又感动:当灾难过去,珍惜当下便是最大的幸福!
工人们正在给山体加固
林立的新楼房
#pagingflag#
汶川的孩子们
如果不是有六个鎏金的大字“汶川第一小学”,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座建筑大门的时候肯定会把它误当成一座宫殿。看到校园里一片金色的教学楼,我的脑海里跳出了四个大字——“固若金汤”。
可爱的孩子们在我们身边嬉戏,保安老师为我们讲解学校的搬迁重建,我在欣喜之余,不免陷入了深深的悲哀。如果我们早一点建成这样的学校,或许灾难可以减少很多,那么多美丽的花朵也不会黯然凋零。
新建学校固若金汤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汶川第二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很多班级孩子们正在上安全教育课,有跑步的,有打篮球的...... 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我们悄悄来到一群小朋友的身边,与他们一起聊天、做游戏,我们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玩得很尽兴。
小杨幂
老师批改作业
向老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恢复情况
离开的时候,我们一起合影。孩子们冲着我们的相机争先恐后地让我们拍照,他们一边摆pose,一边问我们是不是能在电视上看到,我笑着对他们说:“能,全国人民都能看到你们的笑脸”。
#pagingflag#
汶川的夜晚
晚餐后,我们沿着汶川的街道漫步,观赏这里美丽的夜景。在一个巨大的显示屏指引下,我们来到了锅庄广场。灯光的照耀下,几百人有序而整齐地随乐而舞。我们一行三个人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队伍中,在我旁边的羌族小妹妹耐心地为我做示范,教我跳锅庄。在和她的聊天中得知,原来每天晚上这里都会聚集这么多人跳锅庄。
锅庄广场
每天晚上,这里都会聚集很多人跳锅庄
山上夜景
很有镜头感啊
团队成员之一林晨捷同学和孩子们
跳舞的队伍里既有七八十岁的穿着羌族服装的老奶奶,也有年轻时尚的小姑娘,男女老少,在一起尽情地跳着、笑着。
跳完一段舞后,我们和羌族的老奶奶、小朋友们一起聊天玩耍。老奶奶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现在自己的生活状况,说完后便一个劲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这些外地人。
教我们跳锅庄的羌族小姑娘
回宾馆的路上,我们经过一家商店买东西。当老板听出我们是外地口音后,竟然少收了我们很多钱,还一个劲地向我们说感谢的话。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第二天我们到博物馆、图书馆也受到了超乎寻常的热情接待,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在汶川大地震这场灾难中,党和政府的力量、全国和全世界人民众志成城的支援以及汶川人民深深的感激之情。
#pagingflag#
永恒的记忆
回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常常沉浸在对汶川的回忆中,经常想起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们,如果还有机会,我想再去一次。
14:28,我们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