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田昭武院士寄语中南学子“立志、奋斗、创新、求实!”

来源:校团委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作者:向跃华 金雨

近日,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田昭武教授出席由我校团委文化素质中心举办、冶金院协办的“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百名院士百场报告会,与中南学子促膝而谈,分享他的治学为人之道。

半世为学:百川汇聚,交叉融合

田昭武院士从事科研已逾半个世纪,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化学,交叉于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机械学和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在理论、仪器和实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田院士对于治学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学科交叉是一个人对科学的综合认识。他说:“科学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别看现在化学、物理、生物分得很细,实际上彼此都是相通的。学科交叉既有趣又有些困难,当在一个领域内做得越来越深,所认识的朋友和掌握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去进行另一学科的探寻便是一个新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要从头开始。这种交叉对于科学研究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某领域内一个看似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知识点可能正是另一领域内某一关键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会只局限在某个固定领域里,所谓创新就来源于此。”

吾师道也:启发教育,潜移默化

田昭武院士师承卢嘉锡、钱人元和蔡启瑞等学术大家,作为卢嘉锡先生的大弟子,在勤奋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田院士也秉承了恩师对于下一代的无私关怀精神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当提及恩师时,田院士自豪地说道,虽然没和老师一样选择物理化学,但自己延续了老师的很多东西,如教学方式,他的教学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另外,学生既要继承精华,又要有所创新,认识到所学的局限性。他教育学生要超越自己,当然不是盲目地超越,这种超越必须具有时代性。同时,田院士也指出当前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方式是个大问题,田院士认为,教育管理不能“数量化”、“一刀切”。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田昭武院士主张潜移默化式,对于同样是院士的儿子,田院士坦言,虽然同样是电化学,可方向完全不同,和孩子的共同语言较多,但也不会过多地约束他。田院士开玩笑地说:“如果我管得太多,他今天就不是院士了。”

生活写照: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田院士的人生箴言是“立志、奋斗、创新、求实”, 田院士虽年已古稀,但依然精力充沛,壮心未已。为了回报社会,他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决心进一步发挥学科相互渗透、科研队伍力量雄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手段现代化的优势,带领学术梯队,继续向电化学科学高峰攀登。田院士一生都在搞科学研究,从五十年代开始,经历了很多事情,他总觉得科学就是他一生的兴趣,现在他八十几岁还是兴致不减。有人曾问他这样是否会太累而影响到身体健康,他答到对科研实在难以割舍,而且觉得还尙有余力。田院士补充道,“如果身体可以的话,会尽量地做下去,我不能做别的,至少科学还可以做”。

当谈及关于创新和新能源问题时,田院士介绍,新能源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生物能,另一个是太阳能。太阳能的明显缺陷是储存问题,而生物能也存在它的缺陷。如果以藻类为媒介将太阳能和生物能综合利用,无疑有很大的前景。田院士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谦虚地称自己并非这方面专家,还有很多不足。在交谈中,他始终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而他怀揣为国为社会的责任心,以84岁高龄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精神,令人不得不敬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访谈的最后,田院士写下了“立志、奋斗、创新、求实!”的寄语,表达了对我校学子的勉励和深切期望。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