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校园安全文化周:首场心理健康报告走进文学院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3日 作者:邢玉婷 杨苗
“为什么中国电影没有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如果有心理学家参与编剧,电影更能揭露人的灵魂、打动人心。”新鲜的问题拉开了心理健康讲座的序幕。
11月2日下午,由研工部主办的我校第四届校园安全文化周系列活动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专场报告会首场走进文学院,我校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唐海波教授担任主讲,在南校区文法楼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滴血的手腕,你在为谁哭泣”——自杀行为及心理干预的报告。
唐海波教授结合真实案例,从自杀行为与心理预防、大学生恋爱与结婚、“性取向”问题以及大一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国荣与近200名学生一起聆听了讲座。
了解心理知识 注意观察早预防
唐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有关自杀的概念、分类、相关因素及抑郁症的心理知识,详细介绍了自杀者的心理特征和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压抑、思维迟缓、拒绝社交、睡眠质量差等。
“别理我,烦着呢”是大学生最普遍的“口头禅”之一。大一新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症,新生由于心理压力、生活挫折等问题极易产生抑郁情绪。他告诫同学们,正视此类情绪,防止其演变为抑郁症,对身边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感的同学及时给予关心。他希望同学们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早观察早预防早治疗。
“官方辟谣” 劝学子慎待婚姻
针对网络热议的“大学生领结婚证是国家级证书,可以加3个学分,离婚一次又可以加3分”的说法,唐教授表示,学校从未接到有此类加分政策的通知,希望学生们慎待婚姻。
他认为,学校开设“恋爱课”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应当端正自己的恋爱观、婚姻观。他说,同学们不仅要对自己和双方的家庭负责,更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为了恋爱和婚姻抛弃自己的学业与理想,要有更长远的追求。
互动环节 现场热议“小悦悦”
在现场,围绕“小悦悦”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马国荣副书记表态,作为中南的学生,绝不能对“小悦悦”不闻不问,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社会的良知。他认为,国家还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提供帮助者的正当权益,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唐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小悦悦事件”,他认为,其中折射出了当今部分民众对生命的淡薄和伦理道德丧失等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他说,“希望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可以唤醒社会的良知,大家一起来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