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大学刘敏、王辉团队揭示电解水制氢的新途径

来源:物理与电子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作者:李红梅

本网讯 近日,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刘敏教授、王辉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刊物《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题为“原子局域电场诱导界面水取向促进碱性析氢反应(Atomically Local Electric Field Induced Interface Water Reorientation for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刘敏教授等人在电解水制氢用催化剂上设计了一种铱钌(Ir/Ru)双单原子位点(IrRu DSACs),以产生不对称的局部电场来调节H2O吸附构型和取向,从而促进碱性溶液中的分解水产氢反应。我校物理与电子学院为该项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物理与电子学院蔡超博士、刘康博士和张龙讲师为论文第一作者,刘敏教授、王辉教授、傅俊伟副教授、上海大学张登松教授和慕尼黑大学Emiliano Corté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子电场诱导界面H2O再取向示意图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氢能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制氢(HER)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备受瞩目。众所周知,H2O的取向会影响其分解过程,但H2O的取向由于其随机分布而难以控制。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双球差矫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直接表征了活性位点周围的电荷和电场分布。研究发现,IrRu DSACs的电荷密度为4.00 e/Å2,对应的电场强度约为4.00 ×1010N/C,远高于Ru和Ir SACs的2.24和2.12 e/Å2。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原子局部电场对水在界面处取向的影响,包括吸附水的构型演变和氢原子与催化剂表面距离的变化。原位拉曼光谱证实了不对称的水吸附构型,与水解离能力呈正相关。因此,所得到的IrRu DSACs具有10 mV的超低过电位,并在膜电极组件(MEA)中实现了1 A cm-2电流下,300 小时以上的高稳定性,优于Pt/C和大多数报道的催化剂。该研究结果表明,原子局域电场诱导水的取向是获得高HER活性的有效途径。氢能的开发利用是更快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该研究契合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为氢能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以上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南大学高性能计算公共平台的支持。

(一审:韩艳 二审:邓皓迪 三审:李殷)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