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小组作业”这桶水?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7日 作者:罗一琛 徐靖博 刘睿 青喜洋
小组作业,通常指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主组合为2人以上的团队合作完成具体的课程作业,如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科研课题等。在大学校园里,小组作业已成为许多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否发挥其应有之义?
土木院某同学正在汇报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犹如“和尚挑水”
在一次“冶金流程工程学”课堂,陈同学代表小组完成了作业课堂汇报。正当老师对小组表达肯定时,陈同学展示出一张体现小组成员实际工作量的数据图。图中,一条横跨整个流程、囊括所有任务的条块孤独地列在小陈的姓名后方,其他同学的后方则空空如也。这意味着在本次小组作业里,陈同学几乎一人完成了所有的工作量。他打趣道:“终究是独自扛下了一切。”有效拓展课堂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合作协调能力……老师们设计小组作业时期望的理想效果,在这张图表面前形同虚设。
那些“一人干活,八人挂名”的现象,那些因为成员对作业要求无法达成共识而导致无从下手的“集体躺平”,那些因成员水平不均衡、对作业的质量追求不同而被拖垮的合作效率……目之所及,小组作业似乎冒出诸多不良迹象。
不只学生对小组作业颇有怨言,部分老师也对小组作业持反对态度。公管院田孟老师一向只布置个人作业,他认为:“学生们本就有着繁重的课程考核任务,在小组管理过程中又存在种种不合理的安排,这让学生很难分配精力,难免在作业中左支右绌。”
师生希望通过小组作业获得“1+1>2”的效果,却在实际情况中屡屡收获“1+1+1<1”的苦果。“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两个等水吃。”小组作业如同困扰着和尚们的“水桶”,担在了学子们的肩头。
“小组作业”这桶水,为何如此难打?
从每一个环节审视小组作业,我们从设计、执行和评分环节都发现了问题。作为作业的源头,如果老师没有进行良好的设计,小组作业从根本上便无法达到期望的效果。材料院江勇老师认为:“如果老师不了解自己布置的作业,内容本身的分区分块不合理,学生在分工时自然很难顺利分配任务。有的老师只是沿用甚至照搬已有的、成熟的传统作业,却不考虑该作业是否适合团队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作业的设计,考验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控能力,团队的任务分配及执行,则考验着每个同学的能力与责任意识。
对于组长来说,如果不能根据成员能力合理地进行任务分配,往往会导致工作的失败。湘雅医学院2021级温晖阳感触颇深:“在我曾负责的小组中,能力突出的同学往往在率先完成任务后开始催没完成的同学,能力较弱的同学便认为工作分配存在不公,开始‘摆烂’。于是一个小组不欢而散,最后让组长担下所有。”
在能力之外,小组成员对自身定位和未来追求的不同也会对工作开展产生影响。有同学直言,同组追求保研的同学对作业力求“尽善尽美”,而其他同学只想做到“力所能及”。当不同的目标发生碰撞,高要求的同学就会成为“挑大梁”的人,被迫承包绝大多数任务。
而在评分环节,同学们反映,大多数老师会对小组作业进行总结性打分,小组的分数又平等反映为每个成员的成绩,“大锅饭”式的评分导致“浑水摸鱼”的现象屡见不鲜。交通院2019级肖同学对小组作业本身并无反对,但少数“偷懒捡漏”的同学让她颇为不悦:“有些同学认为即便自己少做甚至不做,最后都能得到一样的分数,就在任务中推诿扯皮,导致成员间任务量失衡,影响整体的效率。”
师生齐心,打好“小组作业”这桶水
解铃还须系铃人。从源头对小组作业进行精心设计,是于困境中解救小组作业的方法之一。江勇老师建议:“老师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自己验证过的数据、自己经历过的案例来设置作业,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团队工作中无法分工或无从下手的情况。”
在《烧结球团厂设计》课程中,资生院范晓慧老师也选择把四个课程团队曾参与过的工程设计项目作为作业设计素材。将当年设计过程中使用过的数据和条件简化后,分配给各组进行讨论与计算。这样做不仅确保了小组作业具体任务的可操作性,也确保了数据在设计过程中的可复现性。
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组长应当基于任务难度与组员实际能力来分工,通过优化组合和管理来解决能力不均衡引发的冲突,也应时刻关注组员状态,积极与组员交流,以身作则,在团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每位组员应该在心底培养充分的团队意识,认真对待分配的内容,对作业负责到底,拒绝“摆烂甩锅”。
评分时,老师可以针对个体贡献度进行独立考核,兼顾效率与公平。“希望能够小组作业可以在全组沟通的基础上完成,也希望老师能给每个人评出应得的分数。”信息安全2101班田博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建议。
“我个人非常向往合作形式的工作,每个人都贡献最大的努力去触碰共同的目标。”温晖阳同学说。田孟老师也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望:“不要把小组作业当成面向他人的任务,要当成提升自己的机会。”
因此,想要真正打好“小组作业”这桶水,需要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桶水,见证的不该只是一个人的付出,更应是一群人智慧的体现。
(一审:邓皓迪 二审:韩艳 三审:李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