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周后德教授团队阐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序贯治疗方案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4日 作者:韩玉鑫 阿里米热
本网讯 1月23日,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性骨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后德教授团队在LANCET子刊eClinicalMedicine(《电子临床医学》)发表题为“Safety and efficacy of sequential treatments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绝经后骨质疏松序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荟萃分析)”的论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后德教授为本文唯一通讯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韩玉鑫博士为第一作者。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资助。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老年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PMO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是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最主要群体。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PMO患者病程延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急速增长,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50%患者致残,20%患者可能死于各种并发症,这将造成巨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然而,目前抗骨质疏松的单药治疗仍然存在局限,抗吸收药物存在药物假期和潜在的严重副反应风险,促骨形成药物的批准疗程只有2年,因此,需要评估抗骨质疏松的序贯治疗方案以适应老年患者的长病程管理。
PMO患者确诊后的生存周期一般较长,需要长期治疗。骨骼健康和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强调,对于近期骨折和/或骨密度极低(例如,T值<-3.0)的患者,联合或序贯使用抗骨松药物治疗是有必要的。对于部分抗骨松疗效较差的患者,即治疗后仍然经历多处骨折或骨密度持续下降者,及时更换或序贯其他方案也是必需的。然而,目前抗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的最佳序贯给药顺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和争议。本研究团队在频率学派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网状荟萃分析,揭示了所有类型序贯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及其排序概率,为PMO治疗中合理使用药物提供指导。
研究团队检索了从数据库建立起始到2023年9月19日期间发表的所有关于PMO序贯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结局包括不同身体部位骨折风险、骨密度的变化百分比以及所有安全性指标。通过累积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综合评估纳入的19项临床试验。
结果发现,在对序贯治疗的第二阶段(即一种治疗方案结束,转变为另一种方案的阶段)的分析中,有三种治疗方案的椎骨骨折发生率显著降低:①从一种抗吸收药物序贯转换到联合治疗;②从促骨形成药物转换为抗吸收药物;③及从抗吸收药物序贯转换到用促骨形成药物方案。其中第一种治疗的发生率最低,SUCRA为81.5%。而就非椎体骨折而言,从促骨形成药物转换为抗吸收药物方案在所有治疗中排序最高,SUCRA为86.0%。在总体骨折发生率的比较中,从促骨形成药物转换为抗吸收药物组显著优于单独使用抗吸收药物组,其SUCRA比例最高,为94.3%。
另外,该研究比较了所有序贯治疗的骨密度变化百分比,在对腰椎、股骨颈以及全髋骨密度的观察中,两种序贯方案:从一种抗吸收药物序贯转换到另一种抗吸收药物(ARtAAR)、从促骨形成药物转换为抗吸收药物(ABtAR)方案均为SUCRA排序前两位,是改善全身各部位骨密度的优选策略。在几乎所有的比较中,各组间安全性评价相当。
本研究首次全面评价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所有序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推荐从一种抗吸收药物序贯转换到另一种抗吸收药物、从促骨形成药物转换为抗吸收药物方案作为有效且安全的序贯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序贯治疗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参考。
(一审:张旭 二审:王轩 三审:李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