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使命 ---“科普和科研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两个轮子。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宣传科普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2年08月30日 作者:杨敬东

那天上午,中南大学主校区一间宽敞的教室里,“何继善院士科普工作实践集体采访活动”正在举行。那天采访活动中报告人讲述的一幕幕故事,震撼了与会者的心灵。

瓮晶波老师是何继善院士的学生和助手,她的发言刚刚起了头,就激动失声哭了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2000年9月12日,这天是传统的中秋节。何继善院士晚饭后习惯地去了办公室,精心准备北京的一个科普报告,一脚没踩稳,摔倒了。到医院一检查,他的左脚严重骨折!

“何院士,北京之行一定要取消了。”

当瓮老师讲了她的想法后,何继善院士显得严肃起来:“不去怎么行呢!这是早定了的,那么多人等着我,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就浪费那么多人的宝贵时间!”最后,大家找了个大个子助手,背他上下飞机,背进科普报告的会场。

何院士这几年,每年的科普报告都有30多场。

瓮晶波动情地介绍道:“谁能想象出,有两年的报告是他在轮椅上准备的呢?”

顿了好一会,她又动情地讲起了何继善院士在全省“科技兴湘宣传周”期间为学生作的那场科普报告。那天,教室里挤得满满的,后边还站了不少学生。

何继善院士没有像往常那样健步走上讲台。突然,几个学生发现何院士脚上打着石膏、裹着纱布,让人背进会场。好多学生看到他了,他正缓缓从助手的背上滑下来,拄起拐杖,艰难地走上讲台。顿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那天晚上的报告,讲的是创新,连刚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资料、照片都上了他讲课的多媒体。报告整整作了两个小时,学生们不知如何感谢他们的何老师,似乎此时只有掌声才能表达他们激动和感激之情!

瓮晶波老师的发言掀起的感情的波澜,又让何继善院士的助手朱自强博士的发言推向了新的高潮。

“我经常接到各地的邀请,请何老师去做科普报告,有地州市的,县里的,甚至有偏远乡镇的,老师从来没有拒绝过。老师总是说:‘不要紧,我还能动呢!偏远的地方更需要科学知识。’”

朱博士还讲到,有一回何院士去邵阳作科普报告,派的是一台旧车,空调坏了。朱博士怕天热,劝他改日换个车再去。谁知,何院士还是那股“倔脾气”,二话没说,上了车。

“何老师任省科协主席5年来,我们陪同他作了120多场科普报告。”说到这里,朱博士也动情了。

接着,一位大学生潘迎芬的发言深深打动了听众……

2000年和2001年,何继善亲自担任“第十六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六届省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验活动”评委会主任。2000年4月,他亲自审定一篇篇论文和一项项小发明。他发现了潘迎芬的一篇论文,给她评了一等奖。当时,她是一名高中生。

那次,在宁乡一中,潘迎芬听了何院士长达4小时的科普报告,着迷了。在“大手拉小手”的活动中,她认识了这位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老科学家。潘迎芬的论文先后在全国获一等奖、“英特尔少年英才奖”之后,便想完善论文,参加国际竞赛。她怯生生地找到了何院士,请他指导修改论文。何院士满口答应了这位高中生的请求。何院士不管有多忙,都深夜加班修改她的论文,还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案,并请她的中学指导教师一起到中南大学做实验。

讲到这里,这位今天已是中南大学学生的潘迎芬感动不已,她说:“真不知说什么好,就让我再说一声:何院士,谢谢您!”

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发言打动了人们的心,但大家始终有个问题,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正在攀登科技高峰的老科学家,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那么多的时间倾情科普?

何继善院士的回答解开了大家心中的谜:“科研和科普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两个轮子!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宣传科普,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