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院教学改革:建设国际一流学科 培养复合拔尖人才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1日 作者:张营 吕祥龙 摄影:杨华峰
“在开放式的功能试验区里做试验,我和同学就像一个团队,在相互协作完成试验的同时,既了解了试验的全过程、原理,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0601李卉同学告诉记者。
记者日前来到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采访,每天都能看到在开放式的功能试验区里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在和师生的交谈中,体会和感受到了一种培养具备“大知识背景、宽学科视野、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 的复合拔尖人才的人才培养观,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深入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在学科结构、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改革,以及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创新教育等多方面深层次上开展的研究改革。
从2002年成立学院至今,资生院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了一系列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主持全国矿物加工专业教学研讨会,负责制定了全国矿物加工专业教育规范。
资生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宋晓岚副院长向记者说出了这样一长串的数据:湖南省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博士授权点及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56项,获科研经费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次,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国家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2门,培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篇,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人。
基于传统:大幅提升学科水平,专业建设跨越发展
宋晓岚副院长告诉记者,资生院一直秉承培养21世纪复合拔尖人才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改革,在保持矿物加工工程传统优势学科方向的同时,发展了与钢铁冶金、材料学、生物学等学科渗透融合的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使学科结构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
目前,资生院学科点研究领域涉及有色、黑色、非金属及非传统矿物资源的加工利用。通过拓宽学科领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矿物资源加工利用与生物提取技术的矿物加工新型学科。学科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大部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使学科点成为了矿物加工领域科技创新、重大基础研究、对外交流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不断的调整,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于2001年和2007年两次在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中获满分全票通过,所在一级学科矿业工程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根据《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估结果,2007年、2008年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办学水平在全国23个同类专业排名中均排列第一(等级A++),是中南大学4个名列全国第一的本科专业之一,并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进行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科建设同样获得了丰硕成果。钢铁冶金2002年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06年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其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于2007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全国76个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三(等级A++),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生物工程专业2006年评为校级重点专业,其一级学科微生物学2006年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与时俱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资生院一直坚持创新教育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的,创新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能综合运用多领域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研究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复合拔尖人才。
课程设置上,实行按“矿物与材料类”大类招生、专业培养的“1+3” 分段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设置公共、大类、专业三类课程平台,前1学年为相同的公共课程和大类课程学习,后3学年为不同的专业课程学习。
在课程体系建立上,强调“课程内容综合化” 和“课程层次一体化”。抓课程的“三基三新”,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同时妥善处理经典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经典内容和现代内容和谐统一。
在课程层次一体化的改革上,将本科培养方案与硕、博研究生培养方案相结合,实现本、硕、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培养层次方面形成本、硕、博三个层次的贯通式复合拔尖人才培养。#pagingflag#
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资生院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院不仅拥有一批老一辈知识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淀佐教授,而且拥有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邱冠周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胡岳华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姜涛教授等中青年优秀学者。
目前,资源生物院现有专任教师60名,其中两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专任教师中已具有博士学位者和在读博士者占96.67%。学院已形成以两院院士为核心、博士生导师为中坚、正副教授为骨干,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宋晓岚副院长介绍说,该院一大批青年学者正日益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方式下,并建立与清华、浙大和复旦等高水平高校合作关系,联合培养优秀的留校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近年来,学院还选拔了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学习深造,“通过这些措施,辅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了青年教师,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条件,按照‘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成长方案,尽快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修养。”
资生院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国内和国际上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使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走向了开放式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瞄准前沿:开放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学习环境。资生院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索精神,要求广大教师提高文化素养,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学院每年举办“松韵杯”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和“和平杯”体育比赛系列活动;开办“英语学习与交流广场”;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知名学者教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究生与本科生座谈、举办学术报告会、课外科技活动、英语演讲、专题辩论赛等。
高水平的实验科研环境。资生院按照“整体规划、功能分区、提高效益”的原则对教学科研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整合全院所有实验室,按学科方向重新划分为若干个开放式的功能实验区,各功能实验区和实验室均面向整个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开放,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自主选择在各个功能区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探索,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学科方向的拓宽与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硬件条件。
宋晓岚副院长告诉记者:“出资近千万元兴建的新实验大楼生物楼建筑面积达6000m2从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更加优化了教学和科研硬件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和统一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相关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活跃的学术交流环境。在教育部引智计划(111计划)和学校的支持下,资生院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开展科研合作,支持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和合作科研。近3年来,该院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也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先后有来自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近20多所高校、跨国企业的50多人次以及国内资源加工领域的高校及研究院所到该院参观学习。
2005年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首任主席、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科学院院士J.Tiedje 教授受聘为本学科教授,并对学科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我访问的大学中,中南大学的矿物加工-生物冶金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及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正在开展生物冶金有关的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前沿研究,我将为这个实验室走向国际前沿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后记:
面对21世纪科技发展的挑战,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任重而道远,以院长胡岳华教授、院党委书记姜涛为首的学院领导班子又描绘了未来新的蓝图:努力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矿物资源加工利用与生物提取技术的矿物加工新型学科,学科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目标。在中南大学这片沃土上,资生院正朝着这个目标只争朝夕地努力着、奋斗着。多年摸索后形成的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理念必将引领全院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