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坚守源于爱好,打牌比科研累多了
来源:潇湘晨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8日 作者:赵晶
从1995年起,在湘雅三医院的支持下,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王维建立胰岛移植实验室,启动胰岛移植前期研究。目前,已有20余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猪——人”胰岛移植。现在在宁乡,亚洲首家医用级动物供体培育中心已经建成,这里培育的“异种一号”猪,将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因为这些,王维成为“你好,公民”癸巳·潇湘风尚大典风尚学人候选人。王维说,作为医生,他对于风尚的理解就是,能站在世界前沿,能为病人解决问题。
1995年,全世界对异种胰岛移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多年实践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王维开始了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几乎每10个中国人,就有1个糖尿病人。其中,胰岛功能衰竭,需要进行胰岛移植手术的患者数以千万计。而供体的极度短缺,令许多患者希望渺茫。”这是他进行研究的初衷。如今,王维的名字已为国际移植医学界所熟知,他的团队也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科研上,能够站在世界的前沿”
王维对风尚的表述很朴实:“在科研上,能够站在世界的前沿。在医疗上,能够为病人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可以做学生的朋友。”
他对异种胰岛移植的研究,就站在了世界前沿。研究显示,猪是目前发现最适合为异种移植提供器官的物种。但什么样的猪能为患者提供器官,并非那么简单。为了寻找合适的猪源,王维去了很多地方,“因为要求未跟外界发生杂交,我们去的都是最偏僻的地方”。有一次,在青海的一个村里,王维和学生跳进猪圈里给猪抽血,弄得一身的烂泥和猪粪。在回程的出租车上,司机忍了好久终于
憋不住开口问,“你们是干吗的?怎么身上这么臭?”
王维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个进行异种移植的患者,“那是一个30多岁的男患者,还很年轻”。在糖尿病的折磨下,患者痛苦不堪,愿意做一次尝试。手术很成功,现在,已有20余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移植治疗,其中20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科研、医疗和教学,必须做好的三件事
作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维说,“科研、医疗和教学,是必须要做好的三件事,一件都不能落下”。
“能够为病人解决问题。”为了这个简单的信念,他一直坚持自我提高,工作忙,每天也要抽出至少一个小时学习最新的资料和案例。
每周四晚7点,王维还要准时参加自己发起的“研究生沙龙”。对他的研究生们而言,这是个让人“痛并快乐着”的日子。私下里,他们将这个沙龙称为“Barbecue”,也就是“烧烤大会”。为何是“烧烤大会”?因为在会上,每个研究生都要说说一周来学习的内容、课题的进展。如果这周偷懒了导致“无话可说”,便会有如坐针毡之感。
“这的确是一种鞭策。”王维的一位学生说,这种形式,督促着大家马不停蹄地努力,也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对话 遵循自己的内心,就不会有情绪波动
潇湘晨报:猪胰岛异体移植,在很多人听起来都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你是怎么想到去做这项研究的?
王维:当医生的嘛,都是基于病人。那么多糖尿病患者怎么治疗?特别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我们在1995年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到2000年做了第一例手术。这时我们已经在动物体内得到了成功。风险当然是要考虑的。首先我要考虑病人的安全,无效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让病人的情况变得更坏。我要有十足的把握保证病人的安全,要把事情考虑得非常细致和周全。所以我们的方案,也征求了很多国际同行的意见。
潇湘晨报:这么多年,你是如何坚持下去的?王维:这是一个个人兴趣爱好问题,我觉得打牌比我搞科研累多了。比如我觉得我出去做猪的调查,呼吸新鲜空气,了解新的事物,也挺好。我遵循了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搞研究肯定会面对困难,但我这个人比较简单,我不考虑太多的因素。只要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就去做,有困难就克服困难,不会有太多情绪上的波动。想太多了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了,也当不了一个好医生。
风尚观
“在科研上,能够站在世界的前沿。在医疗上,能够为病人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可以做学生的朋友。” ——王维
声音 中南大学副教授叶斌:王维老师是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人,他做事非常认真,可以说一丝不苟,他对科研和学术的执着,很能感染身边的人。
潇湘晨报 2013-03-18 A19 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3-03/15/content_2692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