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天从成都到达拉萨”——我校信息院学子单车赴西藏
来源:学生工作信息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8日 作者:王大丽 向阳
第一次见到马小龙,我不敢相信这个看上去如此单薄的男孩就是那个骑单车从成都一路奔波到西藏的传奇人物。
马小龙,甘肃天水人,回族,现就读于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0402班。从小活泼好动的他,虽然没有高大魁梧的身躯,但却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对户外运动的酷爱。他喜欢旅行,钟情于单车旅行,因为那样“可以有很多伙伴一起分享快乐,承担艰辛”。他真正开始深入接触自行车还不到一年,但却已经深深爱上了它。
单车赴西藏:文化苦旅
当问到是什么让他们有了骑单车去西藏的想法时,他淡淡的一笑,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单车爱好者玩的很投机,很想做一次真正的长途旅行,挑战一下自己。另外,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是我们国家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想亲身去感受一下;北京2008奥运会也快到来了,我们的这次活动对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前欢迎;近几年西藏发展特别快,同时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我们想通过自己的旅行在沿途做一下环保宣传。”
此次骑车去西藏活动由我校自行车爱好者和湖南大学自行车协会发起,共有9名队员参加,中途因为特殊原因,其中1人在卢定地区退出,到达拉萨时共8人。出发之前他们做了包括体能训练与考核、西藏民俗情况基本了解、和预防高原反应等一系列准备,用最好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7月16日乘火车到达成都,休息了三天,7月20日正式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西行,开始了长达一月的单车长途旅行。7月份是最热的时候,尤其是四川境内,几个队员被强烈的阳光晒伤了皮肤,无奈只能抹一些防晒霜。他们出行的季节恰逢雨季,但幸运的是雨量不大,为他们减少了不少麻烦。
马小龙介绍,路上他们的平均速度为80公里/天,路面条件好时可达到150公里,但若是土路或山路就只有50—60公里。印象最深的是怒江72拐,又险又难走。路上还要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再加上后货架上负载50斤重的行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速度。他回忆说翻越第一座高山——折多山时,有三四个人出现了轻微的高原反应,爬上山坡共用了5、6个小时。山路很危险,很多地方左边是山崖右边是湍急的河流,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在遵守基本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考虑生命安全。
沿路景与情:天下有家
因为是回族人,马小龙在饮食住宿方面需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殊情况得到了队友们的包容与照顾。住宿一般在沿途的小旅馆,价格多为10—15元,没有旅馆时就在解放军交通部队的兵毡、养路工人的“道班”里或者小学教师宿舍借宿。饮食上主要在清真餐厅就餐,价格适中。他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自己的队友、解放军战士、养路工人和当地居民。
“一路走下来,看了很多,听了很多,经历了很多很多。”马小龙说,“亲自用脚步去感受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壮美丽:海子山的美丽、泸沽湖的安静、高原冰川的圣洁,别有一番风味……亲眼看到驻守公路的战士和养路工人艰辛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我们吃的这点苦真的不算什么……当地居民的热情大方深深感动了我们,他们请我们喝牦牛奶,帮助我们推车,告诉我们当地基本的情况,并加上真诚的祝福……沿途旅行的外国朋友也驻足为我们加油喝彩,伸出大拇指表示佩服,我还特别荣幸的收到了一个藏族小女孩的山花呢,当时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啊……”他好象还沉浸在那美丽的回忆中。
他们的队伍于8月18日下午13:00到达终点拉萨布达拉宫,队友们排成一队,同时入藏,他们没有拥抱也没有呐喊,只是静静的仰视着这标志性的建筑,心里感慨万千,一路上所有的艰险都成为了最难忘的回忆。这时他想起队友的一句话:“最大的困难是你自己,超过了,你就成功了。”对啊,他们超越了自己,他们是英雄!
人生一堂课:实践就会成功
在西藏停留了五天,马小龙就乘火车由青藏线赶回了甘肃,因为家里有牵挂他一路的父母和亲人。
“这次长途旅行给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人生信念更强了,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它教会了我忍耐,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习就象旅途,看上去遥遥无期,而只要你脚踏实地的去实践就会收获成功,收获付出后的喜悦。”他很欣慰的说。
谈到以后的打算时,他充满向往的说:“我想骑车走一次青藏线,从西宁出发在到拉萨,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国际长途旅行,到阿拉伯国家去感受那里的伊斯兰民族风情,拜谒我的祖先……”
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个勇敢的挑战者,愿他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