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杨裕生院士勉励中南学子“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来源:校团委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8日 作者:向跃华 符春玲 田青

他从陌生的工作领域到完美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并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用自己坚韧的精神及行动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创建了中国核试验烟云取样和核武器威力与性能的放化分析诊断技术,并提出裂变燃耗、铀同位素全谱、锂燃耗、铀钚分威力等测试原理并指导研究成功。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杨裕生。

近日,由校团委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冶金院协办的“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百名院士百场报告会之杨裕生院士访谈专场在枫林宾馆举行。杨院士与中南学子畅谈学术研究、分享人生感悟。

献身祖国,成就人生

当同学们问及在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之间如何做取舍时,杨裕生院士的见解让大家豁然开朗。杨院士说到,国家需求与个人利益是没有矛盾的,它们是一致的。咱们没有国哪有家,国家强大,个人也就强大,为国家做的事人民也不会忘记。杨院士说如果他不在新疆搞核试验,那么院士也可能当不成。所以根本不能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彻底分开,二者是统一的。

组织上的一个命令,一封介绍信成了杨院士人生当中的一大转折点,这让他从一位化学所成员变为了一名军人,注定了他献身祖国的人生路。杨院士不把突如其来的调动看作是苦难,而是怀着一腔热血和深厚的爱国之情坚定地开始了军旅生涯。他临危受命,与同志们一同担起国家的重任,国家的需要也同时成就了他今日的辉煌。

撇开陈旧,勇于创新

在谈及核武器问题时,杨院士用沉重的语气讲述了当时中国因为军事武器上的落后而承受着来自美国等国的压力。落后挨打似乎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在核武器还未普遍、中国还不强大的年代,杨院士他们顶着国家的希望,民族复兴的压力从零开始研究核武器。杨院士表示要从事核试验研究,首先是要有勇气,要向技术挑战,要敢于创新。就像现在的我们做学问一样,如果拿到一个题目就害怕,就不敢去做,就想跟着别人做现成的,这样我们就不可能会创新。如果什么都跟在别人后面走,那么你的水平永远都不会超过人家。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标志,无论是做学问,搞科研还是从事其他领域,创新是前提。当然,撇开陈旧的东西更是创新的前提。杨院士他们没有跟在美国的后面,撇开了美国研究核武器的陈旧路子,在国家支持下,依靠执着信念与创新精神让中国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戒除浮躁,自立自强

杨院士指出,对大学生来说,现在比较重要的是怎样能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勤勤恳恳地工作,而不浮躁。不应该毫无目的艰难地去做工作,而应像打球那样愉快地完成一件事。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最忌浮躁,要沉下心来吸取经验,在实践中把专业基础打好。一定要舍得花功夫,要能耐得住寂寞。

当被问及杨院士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是,杨院士用了五个字道出了他对当代学生的要求——自己管好自己。家长和老师要对学生提要求,但是不可能代替学生去做。

杨院士满怀信心地说现在是一代比一代强,中华民族很有希望,希望就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我们这代人明显的优势就是信息来源广、获取知识易、辅助工具与资料多,国家的认知与义务感强。不过改革开放了,受到国内外一些不好的影响也增多了。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就更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免疫力,自己管住自己,自立自强,只有加强自己的修为,才能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访谈的最后,杨院士写下了“献身祖国科技事业,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寄语,表达了对我校学子的真诚勉励和深切期望。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