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名医唐瞻贵的夙愿

来源:湘雅口腔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6日 作者:

唐瞻贵教授的夙愿不是当名医,只是想当一名好医生,让更多的病人好好活着,但他对夙愿的践行使他成了中南大学湘雅名医。

夙愿缘于湖南人的“牙痛”

“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却要命”。很多湖南人患有牙病,但霸蛮的湖南人常常带“病”出行,即使“抿嘴”、“嘟嘴”,也难以掩饰“要命之痛”。唐瞻贵的父亲是一名厂矿医院的“全科”医生,他经常看到很多来自三湘四水的职工找他父亲看病,特别是那些牙病患者,因而他从小就感觉到了湖南人这种“抿嘴”出行的窘态,所以,想当一名医生,去改变这种状态。

1982年,唐瞻贵考入湘雅,学习临床医疗。这一年,唐瞻贵看到了一份关于湖南口腔医师与人口比例全国倒数第二的分析报告,便坚定了毕业后当一名口腔医生的愿望。

1986年,当时的湘雅医学院决定选拔一批学业成绩优秀的在读本科生到北京医大学习口腔医学,屈指可数的学生党员唐瞻贵率先报名且“中标”。从此,他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做博士后,做国外访问学者,困苦也好,诱惑也罢,一路走来不移志,不停步,不松懈。“弃将此身成夙愿,一朝飞过万重山”成了他从医路上的写照。

唐瞻贵(左2)在湖南省地矿医院为口腔癌患者做手术。

让病人好好活着

唐瞻贵认为,当一名好医生,就是要尽一切可能地让病人好好活着。他不仅对病人治病尽职尽责,而且在挖掘“职责”以外的意义上尽心尽力。他曾对一名唇腭裂病人实施手术治疗,做得很成功,这位病人却因发高烧去世,这给唐瞻贵一个空前的震惊!那几天,他总在想,看到一场喜剧就要落幕了,却又以悲剧煞了尾。尽管有人说,这不只是口腔外科面临的问题,其它外科也存在术后发烧致死的情况。但唐瞻贵认为,不管自己在技术上有无过错,但病人是因这次手术而死亡的。他说,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我们为病人做手术还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他总结了这个病案,将它做成“病案标本”,并在后面写上一段激励自己的话:作为医生,不能只求解决自己专业环节上的问题,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地对病人治病的最终目的——好好活着负责、尽责。他又一次开始了如何预防、治疗术后“恶性高热”的攻关——尽管是跨学科的攻关,尽管是专业技术之上的人文精神的挖掘。

苦心人,天不负。唐瞻贵终于摸清了恶性高热的“魔鬼”门道,练就了驱魔之剑。他在口腔医学类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报告。后来,他带领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找到了恶性高热的突变基因,为后续进一步开展恶性高热临床与基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今,连其它外科医生遇到术后高热现象也来向他请教。

“尽一切可能地让病人好好活着”是唐瞻贵从医的理念。唐瞻贵说,让病人好好活着,不仅仅是重建或改善病人的生理功能,而且要让病人活得有尊严。特别是口腔科的病人,一旦被手术,美容成了大问题。不解决病人的美容问题,病人还得“掩着口”与人交往,所以,将手术治疗和美容结合起来研究是唐瞻贵等口腔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唐瞻贵说,在手术治疗时就联系美容问题制定方案,较手术后再做美容修复,可免去或减轻病人遭受“二茬罪”,且从根本上收到美容效果。

曾经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小时候因口腔受伤治好后,一直不能张口说话。在诸多医院求诊被拒,慕名找到唐瞻贵。唐瞻贵未接诊过此病例,但没有拒绝。他想过手术不成功对他和医院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想过病人经费远远不足对医院带来的负担。但他还是随和、热情地接收了这女孩。他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病情病状病因,制定手术治疗、美容一体化方案,终于让病人能大大方方地张口说话了。

让病人好好活着,唐瞻贵认为,根本的就是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从医学的角度去处理医患关系,解决治疗问题。为了传输这个理念,他曾经多次组织研究生讨论“医生的立场”。

他的研究生潘灝说:“那场讨论让我们改变了一种观念。当时唐老师说,‘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站在医院提供服务的立场而言的,如同商业领域视顾客为上帝。但医患关系不是菜市场买卖信息对等的关系,病人不知道医生应提供怎样的服务,所以,医生应该履行人道义务,站在病人的立场看待和思考一切问题。”

他的研究生彭倩说:“唐老师还引导我们如何站在病人的立场去作为。他说,第一步,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医生为我做什么,第二步,我是医生,我能为病人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探究。只有将病人的立场和医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看问题、处理问题,医生才能发现更多的临床科研问题。”

潘灝、彭倩等研究生说,唐老师不仅是这样教的,而且是这样做的,他总是站在病人的立场去思考、去说话、去做事,所有的病人都对他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

唐瞻贵的科研也是围绕这个立场展开的。让病人好好活着,医生要敢于“异想天开”。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也许异想天开而至柳暗花明。唐瞻贵说,异想天开就是开物成务——揭开层层迷雾,发掘“物理”、开发“物用”,使之成“医务”。其实,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浓郁的科研境界。他在这种境界里,历经艰辛,充满欢乐。

在做硕士研究生时,导师的一句“大蒜对牙病的防治是很有帮助的”给了唐瞻贵很大的启发:大蒜能预防口腔癌吗?于是,他的实验室常常充斥的是大蒜气味,他的眼睛常常被熏得泪水汪汪。不能生吃大蒜的唐瞻贵就这样过了几年“烟熏火燎”的日子,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大蒜干预口腔癌变模型,初期成果就获得了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这种科研精神是唐瞻贵夙愿的辐射。因为这种精神,唐瞻贵在口腔医学领域创造了不少的“首次”或“率先”、“领先”。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大蒜干预口腔癌变模型,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大鼠腭癌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口腔疣状癌的分型,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地报道了恶性高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他主持的《大蒜对口腔癌变影响的系统研究》、《口腔疣状癌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当院长不忘夙愿

唐瞻贵于2002年担任口腔医学院副院长,2008年兼任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2010年担任口腔医学院院长。

当了院长的唐瞻贵,更想利用集体的力量提升湖南的口腔疾病治疗水平,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湖南口腔医疗事业置于一张棋盘上来布局。如此,必须首先把口腔医学院打造成湖南的领头羊。他担任院长后制定的发展目标就是把口腔医学院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并开始酝酿筹建一所学术型的口腔医院。他说,大展宏图必得长津阔野。

乘着中南大学综合改革的强劲东风,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于2013年4月正式挂牌运营,唐瞻贵被任命为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院长。担任两院院长的唐瞻贵,终于有了教学科研医疗一体化的综合平台。他进一步强化了学术型医院的理念:医疗是为病人服务的,教学科研是为医疗服务的,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科研是为了解决临床医疗和学科发展问题,学科发展也是在更高学术层面上提升医疗水平。唐瞻贵说,教学、医疗要始终贯彻科学研究的思想、成果,其中遇到知识技术层次的问题要通过科学研究去解决。要为解决工作实践中的技术和理论问题去科研去发文章,而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去科研。

让“患者满意”是医院的宗旨。但唐瞻贵在口腔医院贯彻的办院宗旨是“员工幸福,患者满意”。唐瞻贵说,让患者满意的主体是医院的员工,员工幸福,是患者满意的前提。如果只强调“患者满意”未免太抽象,忽视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所以,作为医院的领导班子,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增强员工的幸福感,主动践行“患者满意”的目的,使得精彩动人。

匹配“患者满意”宗旨的贯彻,医院还出台了“首诊负责、自由转诊、无缝对接”等举措作为服务理念。首诊负责是指,在患者第一次来到医院就诊时,在全面检查、全面记录的基础上,由首诊医师做出一个比较周全、全方位的治疗方案;自由转诊是指,就医患者如果需要在科室间进行转诊,不需要再另行挂号;无缝对接是指,当出现疑难病例需要相关学科会诊时,由医院请各学科专家到患者所在的椅旁或床位旁会诊。首诊负责、自由转诊、无缝对接各有侧重,互为递进,融会贯通,体现了站在病人的立场去想去做的服务理念。

强化医院的社会担当也是唐瞻贵实现夙愿的一条途径。湘雅口腔医院成立两年来先后与湖南省地矿医院签订了合作办院协议;与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市口腔医院、益阳医专等10余家中南大学对口支援医院、高校签订了定点指导协议,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形式帮扶定点指导医院;积极参加中南大学博士团“四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贫困乡村人民免费诊治口腔疾病;接收院外单位人员培训70余人次;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义诊活动30余次;制定了10余项惠民便民举措,为来院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方面的优质服务。唐瞻贵说,以多种形式实现医院的社会担当是直接或间接地让更多的口腔疾病患者方便地得到治疗。

没有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型专家看病也是制约整个医疗事业的瓶颈。唐瞻贵在湘雅口腔医院打造了“三个一”人才培养平台。每个学科每年有一人在国外知名高校培训学习、有一人在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有一人在国内外巡讲。学习期间的费用由医院资助,同时,医院给予生活补贴。湘雅口腔医院有13个学科,除工资奖金外,每年必须拿出100万元支持此项工程的实施。同时,医院总是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举办或派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两年来,已成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省级学术会议10余次;除了坚持每周一次的“湘雅口腔医学讲坛”外,50余名海内外口腔医学界知名专家应邀来院做学术讲座;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人均超过2次。这些经费同样由医院筹集解决。唐瞻贵认为,闭门造出的车,是难以与外界接轨的,是开不到国际前沿的。虽然此项开支需花费医院收入的10%,但十年、二十年后,我们的学科将储备多少冲击学科前沿的人才、人力呢?我坚信,持续强劲积累世界的能量,必然有强力突破世界的时候。

有名不改夙愿

一心改观湖南口腔医疗状态,唐瞻贵脚下的路越走越坚定、越明朗、越宽阔,也赢得了一道道声誉。他成了湖南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入选湖南“225人才工程”;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走马韩国,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的访问学者田猎耶鲁;承担省部级、国家级课题20余项;成了湘雅名医,成了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专家。

面对每一个名誉,唐瞻贵心中充满的不是喜悦和骄傲,更多的是检讨自己的“名”与“实”的意义。他眼中的“实”是实效,“名”是形象。如果“名”是“实”的真正表现,那这个“名”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实现目标。他认为,实至名归也好,名至实归也好,“名”和“实”都要有利于促进自己的目标的实现。名副其实,名之利事,就是他的名利观。在谈到为什么申报湘雅名医时,他说,同申报课题一样,既可以检验我们的科研水平,也可以拿到资助经费,激励社会担当。评上湘雅名医,可以获得学校100万元的经费支持,可以解决很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他笑着说:“这也是有的放矢的好事。当然,这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凭实力拿到项目经费,还得用更大的实力和更多的精力去完成项目。办不成事,谁愿意把钱投在水里呢?学校给了我100万元经费,我还得把它们用好,用出效益来,不然,校长也会打屁股的。”

获评“湘雅名医”后,唐瞻贵教授依然战斗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以更大的力量践行夙愿。

炎炎夏日,湘雅口腔医院曾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博士团赴道县开展三下乡活动,唐瞻贵随团而行。他说,一是给博士生做后盾,碰到他们不常见的问题给予指导,或与他们共同探讨;二是收集病例供研究。参团的一位博士生说,唐老师在作动员时,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老百姓疾苦,知道了老百姓想要什么,“你们”就知道今后该怎么做。所以,唐老师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想更多地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以便为确定以后的努力目标拥有第一手参考材料。

去年9月18日,湘雅口腔医院在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举办“920爱牙日”爱牙小博士活动。现场聚满了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唐瞻贵随行做宣教。在谈到保护牙齿的意义时,他生动地说,牙齿健在是每个人健康、快乐、长寿生活的重要标志。试想一下,一个人的牙齿不能正常咀嚼,囫囵吞枣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又能吞进多少食物呢?你们看看,那些长寿的人,普遍拥有健康的牙齿。所以我们要更多地重视小孩的牙病预防,让他们老了还能享受枣子的香甜。字字句句洋溢着“夙愿”意义和人文关怀。

他的研究生王熹说,跟着唐老师,我感受最深的是科研意识的强化,他要求我们要从顶“天”立“地”的两个点上结合一个人文立场,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他说的“天”是学科前沿,“地”是临床医疗实践,“立场”是尽一切可能地让病人好好活着,他说这样就进入了“天”“地”“人”合一的化境。我的师兄师姐都说,树立这个意识很重要,既能找到科研方向,又能解决临床中的问题,能力和境界在螺旋式渐进中提升。

王熹还说了唐老师总是为病人着想的故事。作为特诊领头医师,唐老师常年加班加点,无论上班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有病人问诊,第一时间赶到,一切以确保病人得到治疗为主。去年9月的一个周末,一位病人赶来长沙找唐教授复诊,意外的是没能挂到当天的号,于是挂了第二天的号。傍晚,病人接到家里电话,有急事须立即赶回去。他就试着用微信联系唐老师。唐老师下班刚回到家,又立即赶到医院,帮病人进行了复诊。

湘雅口腔医院刘欧胜大夫,曾经是唐瞻贵的博士生。他说,唐老师对病人那个“好”生发出那个“立场”,对“立场”的坚定,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对病人“好”。他列举了唐老师很多对病人“好”的事例。其中有一例颌骨囊肿类型的病例处理方式的改进,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

刘欧胜说,对颌骨囊肿类型的病例处理,按照以前的治疗方式,都是直接把病灶处骨头切掉,再取病人其余部位的骨组织补上患处缺口。唐老师在接诊这样一位病人时,详细了解了这位病人的身体情况、家庭经济和心理承受情况,觉得直接切骨对患者的身体影响较大,且在精神上、经济上都会给患者造成压力,不宜采用。最后,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和科研的阅历、经验构想出一种新的、更为贴合实际的保守治疗法。一开始,唐老师也对这种方法抱有疑虑,他就抓紧时间研究他的“构想”的可行性。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外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病例实例治疗记录,综合、分析、论证,不断结合病人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在拥有十足的把握后,使用了这种治疗方式。经过治疗,这位病人病情得到了控制,同时身体状况逐步好转。而如今,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湘雅口腔医院推行,临床治疗效果令医患双方都很满意。

站在病人的立场,构想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并在研究中改善推广,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让更多的病人受益。这就是唐瞻贵院长夙愿的正能量。

提到唐瞻贵对病人的好,湘雅口腔医院的师生员工普遍表示,那岂是一个“好”字了得?那好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夙愿”的践行,对“三观”的改造,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焕发。

“弃将此身成夙愿,一朝飞过万重山”。唐瞻贵教授的夙愿焕发出对病人好的正能量,也正是对病人那个“好”的正能量把他炼成了口腔医学专家,炼成了学科带头人,炼成了“湘雅名医”!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