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林:且行且歌,逐梦人生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作者:张梦秋
图书馆里,他是埋头苦读当之无愧的“学霸”;辩论场上,他是口吐莲花舌战“群儒”的优秀辩手;教室里,他又是为学弟学妹指引方向的副班导师。他,就是刚刚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杭林。
刻苦求学的谦逊“书生”
杭林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5级研究生,正读研二的他不负众望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而对于获得这一奖项的赞许,他总是谦虚地说道,“我不是学霸,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努力。”
是的,在同学眼中,他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他永远是最勤奋的那一个。杭林坦言,他每天准时6点35分起床,洗漱完毕就赶往图书馆,与同学晨读英语。为了看书,他甚至放弃了午休的习惯,直到晚上十点,才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从图书馆回到寝室。对杭林而言,有充足的时间让他自由阅读是他最舒适的学习生活。尽管每天在寝室、图书馆、食堂间穿梭,却丝毫没有来自外界甚至心灵的功利压力,这是他最自由、最享受的学习方式,这种紧凑而又从容的生活更是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平静和愉悦。
有的放矢,杭林早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在研究生刚入学时,他就向自己的导师陈国雄老师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我是为了读博而来”。除此之外,杭林还为自己定下小目标:在研究生阶段要发表5篇普通期刊的论文和1篇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的C刊文章。为了离自己的目标更近,杭林要求自己阅读大量的书籍,把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阅读。在研一的短短一年里,杭林就认真阅读了70余本书籍,但他仍不满足,“和其他优秀学生比起来,这不算多,甚至还差得远,我只是个不合格的书生,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刻苦的杭林除了紧张的学习以外,也为自己安排了高质量的休息时间来调节生活。杭林说,回到寝室后他会看一些小说等文学“闲书”放松自己。为了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也会用微信关注“学术中国”等学术公众号,也常常关注路透社的报道来了解外界新闻。他每两天就会去健身房健身,一则锻炼身体,二则放松自己。偶尔也会报名参加马拉松赛跑,用杭林的话说,“我并不是一个刻板的人” 。
尽心尽责的副班导师
除了是学霸,杭林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有求必应、耐心细心的副班导师。
杭林同时担任了文新院15级中文1504、1505两个班级的副班导师,虽然自己的学习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但他仍会特意抽出时间与班上的学生们展开互动,比如举办读书交流会等,与大家沟通交流、一同分享学习心得。这些读书会,有杭林指定的书目,也有同学们自发定下的书目。60余名同学热情高涨,常有好学的同学私下里向杭林探讨学术问题,杭林的QQ时常会出现学生们留下的问题。
尽管学习繁忙,但杭林对学生们的提问一直认真对待。在学生们眼中,他不仅是一位负责任的班导师,亦是一位耐心且细心的好学长。学生们在QQ上给他留言的若干个问题,往往都是一两句话简以概括,但杭林总是认真思考,严谨对待,甚至专程用word文档用心地给学生加以解释、引导。有时一番详尽的解释下来,常常就写下了2000余字的文章。杭林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在给学生发完邮件后,不觉间已经到了凌晨一点。然而不管多忙多累,第二天的6点35分又是他开启新航程的时刻。
他仿佛从不知疲倦,也从未停下过脚步。杭林说,他很享受副班导的工作,“我喜欢分享,和学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我感到很快乐。”当问到他的心得时,杭林满带笑意地说,“我希望我做的一切能够帮助到同学们,虽然不能说帮助他们在学术路上不走弯路,但至少能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追求操守的立世文人
对杭林而言,方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而朝着这个方向,他的步伐始终坚定而有力量。杭林心中十分明确,“从大一开始,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有品格的文人。”
在杭林看来,在如今日益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越发成为一件“奢侈”的事。但越是如此,他越渴望成为一位有操守、有气节的文人。他向往在一个恬静的生活环境里生活、学习,并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自己宁静的精神家园里,有充足地时间阅读、研究,才是他的最大幸福。因此,读博不仅是他心仪的发展之路,也是他早已认定的选择;而做一名大学教师,更是杭林理想的工作状态。
人生的目标永远不能一蹴而就,但杭林认为,不仅要努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要对自己的未来有大致规划。先将大目标分化成数个小目标,而后坚定地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目标终会向自己靠近。杭林一再要求自己,要进步,就一定要“多阅读、多思考”,思考让人进步,杭林也正是在这条探索道路上获益良多。
日复一日,杭林依旧踏着匆忙的步伐奔波于“三点一线”中,在自己紧凑的安排中忙碌着,一路高歌猛进,追逐着自己的美好梦想。如今的他,已然以恬淡的心态面对一切,在一丝不苟的努力中取得次次进步。他的未来,从来不在热烈的赞美声里,而在一步步的切实践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