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洪:我的学生都“怕”我
来源:湘雅三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0日 作者:蒋凯
中南大学湘雅名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课题首席专家,湖南省高血压研究中心主任……谈起这些令人艳羡的头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高血压、药理学专家袁洪教授只是淡然一笑:“这些不用再提了,我现在就是一名老师,评价一个老师不看他本身有多少荣誉。”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如今,给自己定位只是一名老师的袁洪,正慢慢从台前退居幕后,而他的学生们则一个个大步走到了聚光灯下:青年长江学者、芙蓉青年学者、湖南省杰出青年、湖湘青年英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说起这些名头,袁洪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此以外,袁洪的学生们在国际顶级综合医学期刊不断发表新的研究成果的新闻也频频登上中南大学要闻。袁老师的教学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我的开学“第一课”
“所有我的研究生,开学前必须有一次和我一对一的谈话,这是我给他们上的第一课。”袁洪的开学“第一课”每人一小时左右,他跟学生谈目标、谈人生,他带过的110余位研究生没有一位缺过这门课。“我会给他们定一个基本目标,那就是,做我的学生你就应该成为优秀的学生,必须树立向上追求的目标,不能三年到头来只学会了写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毕业后也能派上用场的技能、方法。”袁洪所说的技能、方法,并不局限于学习,还包括生活技能、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写作与演讲能力等等。
为何如此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袁洪表示,这是湘雅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1983年,刚毕业进入湘雅医院的袁洪,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湘雅教学观念的浓厚,感受到了湘雅对年轻人培养的重视,单单教学查房就有四种形式,每月都有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上班的前十年,袁洪坚持每周给实习生上两节课,而且都选在晚上,因为白天的时间,他还要扑在临床、科研上。“那时候,学生都喜欢提问题,这其实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毕竟回答不上来也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60岁的学术讨论会成了“诉苦大会”
60岁时,袁洪邀请他的所有学生开了个学术讨论会,本想着聊聊过去,谈谈未来,没想却成了“诉苦大会”。几乎每个学生都在“攀比”自己当时哭过几回。
学生陆瑶回忆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时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周一晚上的团队例会。时任院领导的袁洪,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一晚上和所有团队成员一起开会,常常一开就到了深夜。“其实我那时候也非常害怕开例会,因为周一开会袁老师就要‘验货’,每个周日的晚上我都焦虑得睡不着觉。”陆瑶笑着回忆到,“现在回过头去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每个人都挨了不少批评,有时候也确实挺沮丧的,但是如果能坚持下来,在一个个周会的积累下肯定会有所成长,而且成长得要比同龄的学生更快。”
袁洪有时也在反思,为什么我的学生都“怕”我?自己从教的37年,批评太多,表扬太少,可能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每次听人跟他说,“当初被你‘骂得要死’的那个学生,怎么现在别人都说他很能干啊?”袁洪的脸上都会忍不住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不要百万年薪,只要百万患者
从行政岗位退下来后,袁洪收到了来自社会机构的上百万年薪邀请,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他说,我还是有一种湘雅情节,我做了几十年的事情,也不想就此丢掉,我带的学生,我也放不下。
袁洪还笑称,作为“湘雅名医”感觉自己做医生比较失败,虽然治好了不少病患,但是数量是极为有限的,看看我国和我省许多到现在没有得到诊疗的患者,看看无数不规范诊疗的高血压患者,此种心情和责任一直激励着他。他说:“现在我给自己做了个规划,65岁后,我的教育重心就要转向慢病公益、患者教育,针对基层医生能力薄弱的现状,作为湖南省高血压健康教育学校校长,我的首要培养对象就是基层医生,目标是培养2000名会培训患者的基层 ‘名师’,不能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传销者声音大过我们医师的声音。我们计划让每位‘名师’覆盖100位患者,力争最终覆盖100万慢病患者,为此我们还特意编辑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血压患者读本》作为患者教育的培训统一资料。”
说到3年后的规划,62岁的袁洪依旧踌躇满志。但接下来的3年,袁洪表示自己将不计个人得失,甘居幕后,全力助推自己的学生更上一层楼。他说,湘雅三医院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加快年轻人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捷径。
想对老师和学生说的几句话
有人说,随着社会变迁,老师的社会地位、职业高尚度有所下降。但袁洪始终相信,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感受是成正比的,只要付出,学生一定会看到、感受到,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也终将理解。老师依旧是一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
对于当代的学生,袁洪提出了几点期待。一是要树立向上的精神,“爱拼才会赢”;二是要保持自信,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三是要学会思维和学习方法,而不只是去完成任务;四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逐步走向学习、工作,别让“视而不见”成为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障碍。